【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要以读文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利用创设情境来指导朗读,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
【关键词】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以读为本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不得不对它进行一番思考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形象的语言文字呼唤形象的教学,充满感情充满激情的文字呼唤充满感情充满激情的教学。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脉络,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这样,情景创设在朗读教学中就显得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呢?
第一、运用导语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优美的导入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不仅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而且能把学生的感情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从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文章的感情来。例如《看雪》一课的片段:
师:同学们喜欢冬天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冬天可以看到雪。
师: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冬天都会下雪。首都北京也不例外。瞧,北京的上空飘起了雪花,让我们一起到北京去看雪吧。
短短几句导入语为学生创设了轻松、优美的情境,激发了他们对雪的向往和期盼。这种导入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学生自然而然的带着这种对雪的向往、期待之情来朗读课文。
第二、通过多媒体课件中音乐的渲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
音乐是一门高尚而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及节奏的快慢,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渗入音乐,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理解课文、体味意境。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配一段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从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这样,音乐与文字相结合很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外部语言转化为了内部语言的阅读表达能力。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例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时,我在播放 “雷声大作”和“倾盆大雨”的音频之后,一首凄美的乐曲缓缓响起,多媒体课件中的蔷薇花花瓣一片片落下,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想象着风雨中蔷薇花的样子。而音乐的烘托则让孩子们能够更感性地感受到课文中蔷薇花的无力、娇嫩、弱小。伴随着乐曲孩子们轻声朗读起来,这样的读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了一步。
第三、借助教师富有表现力的描述创设朗读情境。
教学一篇课文,教师要能细读文本,真正走进课文,并带着对语文的敏感去挖掘课文,精心设计情境来指导朗读。而教师娓娓动听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描述,可以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如我在教学《看雪》时,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创设情境。
师:冬天,天上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雪花飘啊飘啊,飘到了地上,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毯;雪花飘啊飘啊,飘到了树上,树木仿佛披上了银白色的衣服,雪花飘啊飘啊,它又飘到了哪里?
生:自由答。
师:地上、树上、房顶上……到处一片洁白,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洁白的冰雪世界。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这一段。
这样的激情描述,为学生创设了雪花纷飞的优美情境,拨动了学生情感之弦,孩子们很容易进入了课文的氛围与文本产生共鸣。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孩子们也同时体会着美丽的雪景和雪中小朋友们玩耍的快乐心情。
第四、利用教师的示范朗读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
于永正老师说过,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对某些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想象,这样也就很难读出文章蕴含的感情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此时,教师若能用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激励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帮助他们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自觉地把情感投入其中。伴随着教师的示范朗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就会像溪水一样同时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第五、通过角色扮演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或保持主动学习的注意力,可以借助创设生动、逼真的表演情境来进行。在表演中动态地、活灵活现地展示课文内容,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表演的天性,我引导学生在演中品味。我出示大画家戴嵩的一些名画,让学生欣赏,拓展视眼。紧接着引发话题:此时,你作为围观者,作为正要学画画的孩童,作为当官的人……看到戴嵩的画,你会说些什么?请你演一演,说一说。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讨论激烈,思维活跃起来,纷纷踊跃表演,整个课堂气氛沉浸在快乐的表演中。而教师设置表演的情境不只是活跃课堂气氛,也是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大画家戴嵩的画很有名,大家都发出啧啧的称赞。这段表演读与后来小牧童出现的那句话“画错啦,画错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小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人物心理,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以读促思。
第六、通过对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指导学生朗读。
在教学中,以读悟情的前提是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反之,这“情”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悟情”应与词语的品味、揣摩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选择其感受最深的重点词语进行体会,从而真正与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看雪》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惊奇”的意思,让学生体会没有见过真的雪的台湾小朋友当得知老师看过真的雪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惊奇”的语气和心情读出来。又如《父亲和鸟》一课中,通过把握“生怕”“话音很轻”这些词语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父亲对鸟的深深的爱。
总之,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其有机的融合为一体,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读出语文的精彩!
【参考文献】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3)[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第斯多惠.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