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
第五课

运用整合理念指导教学设计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潘克明 

一、为什么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生产资料的信息属性日益突出:信息技术使日本在GPT逐年增高的同时,原材料的进口却呈下降趋势。近两年,由于英特网的应用美国节省了生产费用2000亿美圆……

——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

——我市中小学的教育技术已发展到数字技术阶段,已经具备将信息技术整

合到学科教学中的条件。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

——但是在过去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作为媒体和工具使用。广大教师还没有能够掌握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的方法。

信息时代呼吁教育改革!信息时代呼吁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呼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到一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整合的教学设计。

二、怎样进行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把握整合的本质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1、整合与整合的本质特征

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这些不同范畴的事物,如:信息技术与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就是构成某个系统的要素),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

根据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整合是系统科学整体性原理在应用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因此,整合首先不是一般的应用,也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学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而首先应当是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包括系统科学整体性原理的理念、思想和方法。

2、什么是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整合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呢?根据我们对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学习,以及对整合的方法论本质“融”的研究,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

“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就是在所有新课程的建设中,在所有学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都要自觉地将对师生信息意识的教育融进去。当然,这种“融”主要不是靠直白地提要求,而是要靠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渗透。因为意识不是靠不厌其烦的讲、靠提要求就能形成的。

“将信息技术作为内容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就是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及学科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融进去。

例如,在小学语文“四结合”课题的研究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应用,五笔字型、全拼、双拼、智能ABC汉字输入方法,word工具平台的应用等)就是小学语文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和作文学习的并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不学习这些内容就无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语文。

(二)把握信息技术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是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多媒

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是通过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软件的人性化和教学反馈的精确性等特征反映出来的。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这些特征的优势和作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个整体。

1、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指的是:尽管在课堂上,学生是似乎是处于一个相

2、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指的是通过网络人们能够共享学习资源。在这里,

3、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指的是网络的高速运算功能,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

4、教学软件的人性化

 

    例如:对于西洋乐器中小提琴的学习。由于人们的阅历、经历不同,有的人只知道小提琴三个字,有的人知道小提琴是弦乐器,有的人知道它是室内乐器,有的人知道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位置,有的人知道有一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¼¼。在传统条件下,人们只能依靠教师提供的实物、图片或唱片来学习,没有其它选择。有了非线性超文本结构的有关西洋乐器的软件,不同学习者就可以根据各自对小提琴不同的了解,通过不同的路径开始学习、研究小提琴。 

 

教学软件设计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5、教学反馈的精确性,指的是网络极强的交互参与性和高速运算性,使得

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真实的、准确的反馈信息,并可及时依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在这里,精确性是指学生反馈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少教师以

为只要把教学过程设计好了就行,反馈无关紧要,这是十分错误的。

(三)把握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来学习。

2、使学生由记忆式的学习转向意义探究式的学习。

3、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4、使学生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鼓励这种因人而异、独立自主的跨越式学习,就是要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这种跨越式的学习。

5、使学生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

(四)把握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教学设计

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说是资本主义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对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价值与作用、成长与发展的认识的文明进步的体现。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突出并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影响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方面。

2、体现教师地位作用的变化——由“传导、授业、解惑者”逐步发展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就会从过去的不断地讲、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板书等显性的行为表现,逐步发展变化为在课外的教学设计中表现出来的隐性行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教学中)的课堂中,可能会很少见到教师像过去那样不厌其烦地讲、提问和板书,见到的是:教师不断地巡视,经常地与不同的学生在探讨,或通过教师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

3、体现媒体主体功能的变化——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在教师整体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人性化特征,使得学生难以满足教师对课本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与讲解,他们需要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需要拓展已有的知识,需要产生新的认识。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满足学生这些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

4、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某这学习环境的

支持下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概括性结构形式。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任何

时间里任何人士相沟通,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3)  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信息技术作用突出;

——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的。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突出素质教育和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突出学习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

——转变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认真进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