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妙的歌手》教学设计方案 北京昌平二毛学校 马连君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巩固 8 个生字。 2、正确读写课后词语,用“奇妙”说一句话。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课文,培养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Internet上阅读资源和创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在良好的发言习惯和求异思维上得到训练。 ·了解更多有关动物奇妙的特点,产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蟋蟀、蜻蜓、蝉是靠什么器官发声的。 难点:响板、气囊在哪,什么样。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以及对学生的一些测试,对学生进行如下分析。 · 智力因素方面:学生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能初步运用加偏旁、换偏旁、编谜语、把生活识字与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结合起来等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对认字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已经在脱离音节的情况下,基本通顺的朗读课文,学生能够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拓展阅读。同时很熟练的使用不同输入法进行创作。学生们听讲的水平较高,能从同学的发言中找到优点缺点,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发言,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孩子们对某一问题常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也在减少。 · 非智力因素: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他们两两一组,团队意识在逐步增强。有些孩子课上走神,教师的及时提醒和提问,能提高他们听讲的质量。多数学生还是很踏实,很刻苦,时间观念、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而且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学生们听讲的能力在逐步增强,在听讲的习惯上、在坐姿上要加强。 三 教学资源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材; 3、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4、网络支持: 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以课文理解、拓展延伸、主题创作为教学重点和思路,先以小黄莺的一封信为开头,引出课题,同时回顾课文。接着围绕“小黄莺找到了什么样的歌手和为什么说它们是‘奇妙的歌手’” 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完成课标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网上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对主题进行延伸。最后,在网络平台上创作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同的童话故事,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引题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茂密的大森林里,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庆典就要隆重召开了。百灵鸟主席让我全权负责,完成好这次演出。是呀!作为一年一度的音乐盛会,我一定珍惜这次机会。我知道在这个大型庆典上,合唱是不能没有的。看来,组织一个合唱团是很有必要的呦!在我们的动物大家庭里,能歌善舞的还真不少呢!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找到了哪些森林歌手吗? 学生汇报:蟋蟀、青蛙、蝉 (教师贴图) 目的: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回顾课文。 (二)研究问题,读析理解 1.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问:小黄莺是在哪里找到它们的;它们的歌声怎么样;它们用什么部位唱歌。 教师板书:哪里 歌声怎样 用什么发声 目的: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的理解填写在板书上。教师在学生反馈时重点给以订正,使学生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 (1)蟋蟀: 教师板书(贴):草丛里 ; 动听;翅膀 ◆动画课件蟋蟀发声 ◆指导读写蟋蟀歌声的句子。 ◆小黄莺在这悦耳的歌声中陶醉了,那么它是怎样夸小蟋蟀的?小蟋蟀又是怎样回答的?谁愿意当小黄莺,小蟋蟀,读读它们之间这段精彩的对话。 (2)青蛙 板书:水塘边;洪亮;声囊 ◆学生看录像,看看青蛙是怎样唱歌的。 ◆歌声好听吗?谁愿意读读它们之间的对话? (3)蝉 (蝉唱歌的动画)让我们再看看蝉的响板长在哪儿,它是怎么振动发声的! 我们合作读一读它们的对话好吗? 目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难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得以解决。 3、齐读第五段 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它们奇妙的歌手吗?(歌声美;不用嗓子发声) (三)回顾全文 ,教师总结 板书课题 (四)分部阅读,运用表达 1、阅读知识宝盒中的内容,然后用奇妙说一句话,把你了解到的奇妙现象告诉大家。 2、用“奇妙”说一句话。 3、再读资料城:咱们快到故事宝盒中看看吧!边读边想,你能不能也根据动物们各自奇妙的特点,创编一篇童话。快去吧! 目的: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是对课文的延伸。这里介绍了动物很多奇妙的现象,睡觉、吃食、育儿等各个方面,开阔了学生思路,丰富了学生眼界。 (五)精心构思,流畅表达 刚才,我们在“阅读城堡”中加了油,现在是展示你们每个人才华的时候了,请在留言板上创作一篇童话,把你了解到的奇妙的现象告诉给更多的读者。 1、题目:奇妙的…… 例如:奇妙的画家(介绍动物们各自不同的脚印) 奇妙的爸爸(介绍海马是爸爸生小宝宝的现象) 奇妙的歌手(介绍其它不用嗓子发声的动物) 奇妙的清洁工(介绍蜣螂将遍地散发着冲天臭气的牲畜粪便打扫得一干二净) 2、自拟题目。 目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创作使学生把自己心中对主题的理解创作成童话故事,深化了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