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试验中扩展资料的有效使用

城关小学   卢海燕

内容摘要:

扩展阅读是跨越式试验的重头戏,扩展资料能否有效使用,关系着试验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笔者有幸作为实验教师,一年来,就怎样有效使用扩展资料作了一些实践和研究,本文总结了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希望与同行们共勉。

关键词:扩展资料  课堂随机使用  课外延伸  有机融合

 

资源的共建共享不能体现个性教学

20039月,在专家引领下,我们开始了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的跨越式试验研究。就像打球一定要有球拍一样,跨越式教学一定要有相关资源。建资源的任务是繁重的,几所试验校需要合作完成,然后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建资源的群体中,有试验老师、有非试验老试(计算机老师,高年级语文老师),每个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都不一样,每个老师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搜集资料,去建资源。这样汇集在一起的共性化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根本不能体现老师的个性化教学。那么,怎样有效的使用这些资料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怎样进行扩展阅读才能更好地为课文主题服务,便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理论基础

1 九十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的调查已经表明,5—6岁的学前儿童其口头词汇已经掌握3500个以上[1]

2李宇明教授关于儿童对“疑问句子系统”学习和掌握过程的深入研究,也表明我国儿童到4岁以后对口头汉语的各种句型的掌握已趋于完善与成熟[2]

3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是以“语言应用为中心”的,学习为了应用,学了就立即用,而且力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用。所以千万不要脱离开语境去孤立地记字。

4 应当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扩展阅读是实现跨越目标的最佳切合点。我们语文教学对汉字的教学目标一般要求掌握音、形、义三个方面,由于学前儿童已经掌握3500个以上的口头词汇,这就表明,他们对3500个以上词汇的音和义均已掌握,只是对词汇相关的汉字尚不能辨认与书写而已。扩展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境,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大量扩展阅读,在阅读这些有趣的资料的过程中与汉字字次见面,刺激学生记住字形。从而实现学生在低年级学段识字量上的跨越,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

扩展资料有效使用的探索与实践

跨越式教学强调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三者要有机的融合,扩展阅读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跨越式发展实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料城是否能有效的使用是能否达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关键。资料城的建设要求与课文主题紧密相关,才能更好地为主题服务。本学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有效地使用资料城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前提。

资源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弥补资源的不足。跨越式教学强调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三者要有机的融合,扩展阅读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扩展资源是为深化教学目标服务的,同时又为学生打写做下铺垫。因此,扩展资源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把握课文的主旨,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找出本课的拓展点。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选择使用扩展资料。上课前,老师要认真阅读资料城的每一篇文章,确定出哪些资料能为深化主体服务,哪些资料的立意偏了,不能为主题服务。这样,上课时,有的放矢的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让扩展资料更好地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拓展阅读随课堂需要而变

跨越式的语文课堂好像都是情境导入-课文处理-拓展阅读-打写这样的环节模式。拓展阅读是为课文主题服务的,依照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跳出这一模式,扩展资料只要能为主题服务,可以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扩展阅读

1          提前扩读,为理解课文主题作铺垫。

有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学文前阅读一些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以便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我们赢了》一文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写了在北京取得奥运会主办权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北京及全国人民申奥成功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在北京申奥时,大多数学生只有四岁,对奥运知识了解甚少,他们不知道奥运会是怎么回事。如果让学生单凭品读课文理解,学生很难感受到申奥成功时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因此,老师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阅读关于在中国开奥运会的意义,我们申办的不易,申奥成功对中国的意义之类的资料,让学生理解以前申奥的失败,申奥是多么的困难。有了这个前提,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才能体会申奥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也为后面有感而发的打写都做了很好的铺垫,为达到课标和跨越目标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2、             课中扩读,突破课文重难点。

有些文章的重难点,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占用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倒不如给学生一些资料,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己去品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小树的梦》是一篇科普童话。本课认知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小树扎根在泥土里,靠根吸收水和营养。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理解“小树为什么从梦中急醒了?”是课文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在学习课文中,老师抛出这一问题后,可让学生看一些植物生长的图片,阅读树根的作用等有趣的小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通过资料的阅读,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              文后扩读,为深化主题服务。

 在学习课文后进行扩读是我们最常见的扩读时机,它既深化了主题,也为打写做了铺垫。

如:《放小鸟》这篇文章讲的是“我”捡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全家人都精心地照顾它,它的伤很快就好了。康复了的小鸟在笼子里呆不住了,于是“我”把它放了。本文通过全家人爱护鸟和“我”放鸟的故事,表现了人们爱护鸟类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以“爱”为主线,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我”爱小鸟的感情,学习课文后,让学生进入资料城阅读一篇篇人们爱护小动物的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到人们对动物的爱,然后,让学生进入留言板谈谈自己是怎样爱小动物的,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一些事。这样,在学习课文后进行扩读,既深化了课文主题,又启发学生思维,为后面的打写做了很好的铺垫。整个课堂以“爱”为线,确实将学文、扩读、写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一节课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可以让学生带着不同的任务几次进入资料城,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4 偏离主题的文章当作课外阅读资料。

   资料城中一些偏离主题的文章,在课堂上虽然不能为课文的主题服务,但他们对提高学生的识字及阅读能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这些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如果不让学生去读,简直造成资源上的大大浪费。这些资料可让学生在课间、活动课或完成作业后去阅读。

5 拓展延伸,带动课外。

 由于课内时间有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仅在课堂上就能完成的。课堂上学习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相关内容,扩读了几篇相关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结束,学生还可以进行延伸阅读。课堂以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应注意给予正确的引导。如:学习《会变的瞳孔》一课时,学生在阅读资料城的过程中,知道了许多科学小知识,他们对这些科学小知识很感兴趣。我抓住时机向学生推荐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之后的日子里,我看到许多同学三一群,俩一伙一到课间时就捧着《十万个为什么》津津有味地读着,还有许多同学向我讲述他们的重大发现。

效果

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资料城中的资料为主题服务,让每一篇资料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课文,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立下大功。学生的识字量喜人,同学们对阅读感兴趣,阅读水平明显提高。

 

存在问题

1 许多资源不能为深化主题服务,影响教学效果。

2 好的教学设计倒是可以弥补资源的不足,但老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有限。使得学文,扩读,打写三个环节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3 学生两极分化,个别学生不爱读。

思考和建议

1扩读前,教师一定要提出明确的任务。

2 识字通的优化。

我们现在识字通的制作比较粗糙。导致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识字量的拓展孤立于篇章之外,而仅仅限于字词,识字、阅读、写作彼此割裂,没有意识到在阅读中通过反复刺激扩大识字量的作用,没有体现出三位一体。现在,我们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在力求改进。第一节课的识字可以在认读生字以后,利用篇章、顺口溜、绕口令、字谜来强化生字;用段落篇章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将说话(组词、造句、编故事)和打写结合,第一课时仍然可以这样有大量阅读量。以后一定要重视识字通段落篇章的建设,让学生在段落篇章中再认本课生字,更好地巩固本课所学生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理解生字的意思。

3 吃透教材再做资源

某些资源的资料城不能很好的为课文主题服务,就因为教师在建资源之前,根本就没有很好的钻教材,没把握好教材,七拼八凑找的资料怎么能为主题服务?因此,以后做资源以前,课题组的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找出各课的拓展点,应从哪些方面找相关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优质。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参考文献:

[1][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1993年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