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尹 娟
北京市昌平区巩华中心小学 yinjuan0216@163.com
【摘要】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和操作的便利性成为信息时代的一大信息通道,如何将它合理地运用于语文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的跨越,是每一位课题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重要主题。教师要依据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应用,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 语文教学? 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正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时代产物。学生以网络为平台,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开展自主探索、合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达到拓展知识视野发展学习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性目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参加课题实验一年来,我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催化剂。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多种非文字语言素材,如视频、动画、音响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为语言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犹如身临其境,使学习者心领神会,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成年狮子的勇猛和威武,从而体会小狮子学习本领的重要性。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母狮捕食的视频,短片虽短,但足以显示出母狮捕食本领的高强。此时学生对于狮子的评价就不只是抽象的文字概括了,再他们的头脑中又多了这样一个真实的画面,学生是在逼真的情境中去体会,兴趣更浓,感悟也更深。
二、动态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而这种讲解常常会使学生乏味。网络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收到极好的效果。
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教材的重点是:学生理解和体会小白兔种菜的辛苦,知道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但是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孩子来说,他们太缺少对劳动的认识和体验,因此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小白兔是怎样种菜的?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呢?容易做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更加没有实际的经历。这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知道这些,教师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向局域网中输入学生发展需要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文字资料以及声像资料。在讲《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时,我搜集了一些视频资料,截取了小白兔种菜的一段视频。将小白兔种菜的整个过程都以鲜活的动画形式呈现出来,有了解读文本的基础,再观看视频,学生对小白兔种菜的认识和体会就更深入了一层。将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变得更加立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很快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使学生“有话会说”。生动直观,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由于动态显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密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巧用声画,调控教学节奏
节奏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延续的时间和广延的空间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控制教学节奏,可以把握学生的感知联想和情感倾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网络环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创造节奏的条件和优势。实践表明,每当画面在屏幕上出现时,学生的注意力随之集中,一旦了解过画面内容以后,注意力随之降低,如果此时转换内容,注意力又会随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在这种不断的转换和运动中被吸引,从而形成相应的心理节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强烈的光线、特定的音响、鲜明的色彩等方法,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时而令其舒展,时而启发思考,时而解除疑惑,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感觉并形成有序的心理节奏,达到动之以情、授之以业、晓之以理、导之以形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许多学生之前就会背诵,但对这首古诗的意境媒体会尚浅。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我从网络上选取了一段课文朗读的资源,有音乐,有动态的画面,惟妙惟肖。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里共享到学习资源,先跟读,边读边欣赏画面,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尝试自己配乐朗诵,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的浓浓真情,以往的操作只有教师演示操作,全班齐用,这样就影响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限制了个人发展的空间。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打造自己的一片天,读出自己的感受,运用自己的方法,争取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更好的发展。
四、提供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在一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放置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海量的信息,而且都是与文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主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逐步提高,教学中也可尝试引导学生利用英特网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分利用网络这个宠大的资源宝库。而且在阅读资源中也包含着一些跟多媒体课件一样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良好的视像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面向学生一视同仁,同一时间内学生基本都在做相同的学习,而网络环境下,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的选择研究的对象和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从而对拓展学习的资源能从不同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或者拓宽对阅读素材的理解,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提供资源环境可以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吸取百家思想。同时大量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的,感性的学习空间。
《火车的故事》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示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式。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文中所介绍的几种火车尽管有文字介绍,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人仍然还一个问号,而且,关于青藏铁路的故事学生们也知之甚少,要想体会这个“壮举”,确实要给学生补充一些拓展资源。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总是在学生求知若渴的时候让学生阅读他们最想了解的知识,是学生获得求知的满足。特别是在学习修建青藏铁路这一部分时,我提供给学生的拓展资源就不仅仅是文字方面的资源,还有青藏高原的地势图片,修路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工作的照片,以及第一批乘坐火车前往西藏旅游的一些图片,再配上歌颂青藏高原的歌曲,学生的情绪和感悟也随之加深,知之深,爱之切。此时学生对我国铁路建筑的蓬勃发展的感受和理解已远远超过课文中的简单描述,学生的情感已处于极度的对我国建筑业的赞叹和对科学的热爱之中。从而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已成为一种宝贵的礼物让学生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果是一只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手段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上省时,课前,教师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上,从互联网上下载了大量的、丰富的有关火车的图片和文字素材,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方便学生阅读。
五、支持交互,培养创新意识
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显著优势。在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互相沟通、交流、协同学习。这种双边、多边的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思维碰撞,萌发创新的意识。
跨越式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创作。除了常规的课堂习作以外,我还鼓励学生写日记,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人或者喜欢的小动物,还可以自编小故事。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日志,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在学校的博客网上浏览到。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电脑操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又多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有更大更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尽情的思维想象,勾勒他们心目中最美好的童话世界。而且有些学生开始用网络的方式与教师沟通,诉说的它们的心里话,这样的方式,也更拉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能力。
网络进入语文课堂,它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具有了现代化的气息,但我们必须牢牢把住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把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把握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把握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缰绳,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依然充满了浓郁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冯瑞龙,《语文资讯科技的四种类型和实例》,《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第223-231页。
2.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语文学习》2001年7、8期,第30-33页。
3.沈大安,《构建开放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学》2 0 0 0 年第5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