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大纲
"余胜泉"
余胜泉  博士
2003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目  录
教育理论指导
正确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整合
促进传统教学结构变化
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有效的整合课堂
整合的常见误区
整合的推进与实施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以代表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育理论指导
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主导——主体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的启示
教育要考虑到差异性,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成功,尽可能实施个别化教学,打破一元评价与一元教学论;
智力并不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能力为核心的;
信息素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护身符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信息利用则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发挥信息效益。
生成信息与创造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信息伦理
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信息使用的意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能力
二、学科教学中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幻灯片12
三、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整合
幻灯片14
四、促进传统教学结构变化
幻灯片16
五、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宏观目标
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具体阐述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训练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注重知识接受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六、有效的整合课堂
"积极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
积极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获得
广泛的认知范围
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创意思维的发挥
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解决问题技能的训练
。。。。。。
七、整合的常见误区
等同于CAI
过于看重知识本位
以课件为中心
八、整合的推进与实施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要注意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要调整师、生、媒体、教材之间的关系,变革现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要注意运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要对学科教师实施全面的理论、技术、教学设计方法、整合模式的培训
整合的基本方法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数字教室、数字校园、城域教育网
2、应用平台建设:教学平台、管理平台、通讯平台、资源平台
3、教育资源建设:管理信息资源、教学资源
4、师资培训: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模式
5、政策与机构建设: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促进管理机构的逐步转变
6、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区,通过示范学校带动周边地区,推动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7、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
8、走出与引进,加强交流,跟踪发展潮流
请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电话:010-62206922,13910534227
电子邮件:yusq@163.net or ysqetc@21cn.com
个人网址:http://www.etc.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41信箱
邮政编码:100875
传    真:010-8208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