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目标与策略
余胜泉、张文兰、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 【摘要】本文对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组织的《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项目的实施背景、指导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指导工作开展的内容与形式、实验的初步效果做了简明的介绍。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一、项目背景跨入新千年,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快推进本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我国也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如2000年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力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波澜壮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中,很多学校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硬件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2003年2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一个“校校通”工作评估标准制定会议,当时在会议上公布了一组数据:2000年10月份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时,全国建校园网的学校大约是3000所;到了2002年10月份左右,全国建校园网的学校大约是265000多所,现在估计现在有三万多所了,建设规模大致增长了十倍左右。国家直接财政投入大约500~600亿。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以及学校、家长购买电脑的投资,这几年投资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资金将近有1000亿。但是投资的效果和效益怎样呢?同时有另外一组数据:其中校园网用得比较好的学校大约只有5%左右。用得一般的学校大约是10%左右。还有85%的学校基本上是闲置,甚至成为学校维护和管理的一个很沉重的负担,这说明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上“大投入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 我国近两年年基础教育领域内还有一件大事:除了2000年启动的“校校通”工程;另外一件就是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两大热点领域。 2001年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改变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外在新课程改革纲要中还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将这两大热门领域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我国教学深化改革,是目前大家都关注的问题。 另外,从微观的学科教学角度看,比较突出的一是语文教学整体滑坡,因而导致青少年人文素养呈下降的趋势。2000年的时候有一本风云全国的图书《语文教学现状忧思录》,就说明了当前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随着电视等图形图像传媒业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我们一些年轻人成了所谓“读图一族”,对诗歌诗词、文章小说等这些文字的感悟力逐步下降,人文素养的培养令人担忧。再看英语,现在我们全民都在学英语,在学校里要学十几年的英语、出了学校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很多成年人为此花去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就是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虽然能够解决读和写,但最基本的听说交流都没有办法顺利解决,都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如何利用课堂内的时间解决英语听说交流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第三个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停留在还停留在CAI阶段,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课堂展示,帮助教师将知识展示给学生。在这方面计算机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而且,有时候这种过于重视展示的使用方式有时候还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例如语文,过于追求形象化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思维能力是不利的。此外,我国现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布了新的课程标准,但是现在与新课程、新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十分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时,工作量大,难以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本研究旨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改革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其研究的主导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充分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全面素质的整体提高,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实现“大投入大产出,高投资高效益”。 针对上面一些问题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提出了下面一些具体的目标: 跨越式发展的具体目标就是在语文学科,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上完小学二年级要能认2500~3000汉字,能流畅的阅读1500字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文章,能写800字左右感情真挚的文章,能使用规范的输入法输入汉字;英语方面,使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掌握2500以上英语单词,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日常生活对话,进行简单读写。小学三年级达到课程标准三级水平,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听说能力基本上和香港同年级儿童英语水平持平;信息技术方面,使试验班的学生小学毕业时,能达到教育部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对初中毕业生的要求。 本项目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在先进的教与学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双主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探索深层次整合的各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层次整合的具体目标是在保证学生考试成绩有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思维品质、协作意识与能力、自我扩充知识结构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包括(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意识;(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学习过程受本人支配,对自己的学习全部负责;(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这个项目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扎实的实践工作之上的。我们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有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并在整个过程中提供扎实、深入的教学指导;还有实际试验案例支持。 三、项目的指导理念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何克抗教授在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学习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之上:其中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以“儿童思维发展维新论”为理论基础,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则以“语觉论”为理论基础。这两大理论从当今中国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特征和信息社会新的学习方式出发,批判性地吸收和发展了中外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关于儿童思维发展以及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和时代性。这些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有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学前儿童有坚实的语言基础。 20世纪的9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曾对十个省市两千余名学前儿童掌握的总词汇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3-4岁儿童常用词有1730个,4-5岁儿童的常用词有2583个,5-6岁儿童的常用词有3562个;李宇明教授关于婴幼儿对汉语学习和掌握过程的深入研究,也表明我国儿童到4岁以后对口头汉语的各种句型的掌握已趋于完善与成熟。关于5~6岁学前儿童对汉语口头“词汇”和“句型”掌握状况的这两个客观事实,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我们有可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基础。仅就汉语的“单词”而言,其教学目标一般要求掌握音、形、义三个方面,由于学前儿童已经掌握3500个以上的口头词汇,这就表明,他们对3500个以上词汇的“音”和“义”均已掌握,只是对与词汇相关的汉字尚不能辨认与书写而已。这就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中对字词教学的难度——只要让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并对课文加上拼音标注,学生自己就能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在一节课中,教师只需用不多的时间对汉字书写方法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适当练习,并对课文重点、难点做必要的讲解,即可达到该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求。这样,每节课都可以腾出大量时间让学生扩展阅读,在阅读中识字,识字中阅读,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连贯起来,从而为实现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二,语言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 语言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并不是以字词句法分析为中心的,而是以语言应用为中心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其他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如果不经历系统的教育,通常很难掌握。但是对于语言则不同,即使没有经过系统教育,如果具有适当的语言运用环境,也可能在语言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过去旧社会有很多民间艺术家,如说相声的、唱京韵大鼓的,有很多都是文盲,不认得几个字,但就有高超的语言语言运用技巧,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语言应用水平很高。所以说语言学习不是以字词句法分析为中心的,而是以语言应用为中心的。所以教学中不以字词句法的精讲细究为重点,而应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应用训练为重点。 第三,语言的听、说能力发展存在关键期。 语言学习规律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规律有不同。其它学科,我们年龄越大,一般学习能力越强,但惟独语言除外,语言的听说方面,我们年龄越大,学习能力越差,一般过了三十岁后,想学会一门外语或者是方言,每个人都会觉得很困难,比如,我们过了三十岁后,再想学一门外语或方言(如广东话)一般都比较困难。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对语言语义、听、说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遗传因素主要决定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东西都存在一个成长的关键期,就象人的成长一样,青春期最为关键,比如人的身高青春期营养不够,到成年后,无论如何补钙也未见得有效果。语言学习也存在一个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内,要尽可能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设语言运用(尤其是听说)的学习情景,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诱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教学策略,及时使儿童的语言神经中枢精细化。语言学习如果抓住个这个关键期,学习语言就会事半而功倍,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则会事倍而功半。根据J.K.Chambers、K.Stromswold、Johnson和Newport等人对大量语言获得案例的研究(包括众多母语学习和的第二语言学习案例,其中既有正常儿童也有失聪者),我们可以作出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期是在8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5—20% 。所以我们这个项目就是要在小学低年级就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设语言交流表达的环境,并对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听说训练,才能够突破英语听说关。 第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就是说,思维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与思维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我们跨越式实验班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那种千篇一律的统一氛围,打破以前课堂的一致性和规律性,允许课堂中出现教师不可预见的思想火花,要让学生发散,动脑思考,不是让所有学生活动与学习表达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内。语言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这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可以达到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另外,针对其他学科如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等,我们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其基本含义不是仅在整合的形式上下功夫,而是要在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上下功夫,大幅度提升学习者的学科知识,综合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要从以前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开放式的、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整合,进而达到信息技术环境下全面的教育变革。从前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课堂通常是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进行展示,帮助传授知识,讲解难点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是起了作用的。但是,这只是信息技术应用最简单最浅显的一个层次,这种使用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起到作用不大。这是因为课堂本质没有改变,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课堂。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打破传统,建立开放式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堂,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培养。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作为协作学习的工具、情境探究的工具、作为资源环境、作为教学评价工具,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我们深层次整合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有广泛的认知范围,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有深层次思维活动的、思考的机会,要有人际的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要有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项目的实施策略——五维创新教学对于我们如何指导实验学校开展跨越式发展的教学研究,我们有一套具体的策略和指导方法,那就是小学五维创新教学模式。这个指导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五句话:坚持一个中心、落实两个前提(条件)、突出三个重点、处理好四方面关系、着重五个教学策略。 1.坚持一个中心 首先坚持一个中心就是以语言应用为中心。对于语文来说,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要落实到“读、写”;对英语来说,要落实到“听、说”。 2.落实两个前提(条件) 落实两个前提就是两句话:一是开发跨越式发展创新教学所需的优质教学资源,二是实施跨越式创新教学设计。本项目不主张改变学校原有教材和课程结构,而是通过提供围绕教材的丰富优质的拓展资源来实现的。跨越式创新教学设计强调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及过程、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运用诱导学生交流表达的教学策略,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在课堂创设语言应用的环境。 3.突出三个重点 突出三个重点是指在资源建设方面要在紧扣教材为核心进行拓展,同时要突出下面三个方面:第一是保证思想性、知识性的前提下,要突出趣味性。拓展材料的选择要紧扣课文主题,注重相关性。在语文学科要求的相关性是指:(1)与课文主旨的相关。比如说,课文本身是益智类文章,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考和发现能力,那么在拓展材料的选择上可以是同样的训练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科学性文章。(2)与文体的相关。课文不同的题材对教学的有所不同,因此拓展资源的选择上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文体相关的相关文章,加深课堂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说,人教版第一册中《四季》是一篇让学生学会欣赏的近似美文的文章,那么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让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文章作为拓展资源。在英语学科方面要求的相关性是指:(1)语言情境的相关。语言的运用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的,一般现在小学生的英语课文都是选取一个主题,创设一个语言情进行单词和句型的教授。那么在提供的拓展材料中也尽量要选取能够使用新学习的单词和句型的情境。(2)单词、句型的相关。跨越式要求的拓展和大的信息量是基于课文要求的单词和句型基础上的拓展,不是漫无目标,任意选择的拓展。在单词和句型的拓展上要尽量和课文本身要求的内容相关,在难度上和应用范围上有所加大即可。 第二个重点是在注重图、文并茂前提下,要突出注音(语文学科指拼音英语学科指配音)。我们要让学生大量阅读,必然就会遇到不会的字词,这时候标注汉语注音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英语来说,只有提供准确,纯正的配音,才能让学生时刻有“听、说”的语言环境,才能够解决听说的问题。可以这样认为图文并茂的材料是激发低年级段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提供拼音和配音是实现大信息量输入的必要前提。只有通过提供图、文、音并茂的大量的拓展资源,才有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能够发挥自主性的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平台,才能够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限度和学生的个别性差异,从而有可能实现学生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第三个重点是在字、词、句、篇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段落篇章。我们在学习语言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时候单个的词或是某个独立的句子让人很费解,甚至有的根本无法理解,但是一旦放到篇章中的时候就很容易了。而且我们在语言的应用中也有类似体会,很多话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强调拓展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不局限在字、词、句上,而是要字、词、句、篇结合起来,突出在篇章中学习。 4.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是指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第二,处理好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与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关系;第三,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关系;第四,处理好课标要求与跨越要求的关系。 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需要完成学生、教师、媒体几个方面的角色观念转变。 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角色。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有机会和能够主动思考、建构,能够把所学知识真正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有机会面临复杂的问题,并且有机会去尝试解决。要使得学生在新型课堂环境下敢于大胆想象,敢于提问、质疑;课堂中要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思想火花。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除了教材,还有信息技术提供的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估,学习团队之间可以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讨论,学习者不再是个体独自学习,学生之间的行协作和交互可以使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并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 其次要转变教师角色。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体现?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选择者,作为教学资源准备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要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作为学生学习团队的一名成员与学生共享学习环境。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师生间可以建立平等、互动的促进关系。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改变教学媒体的角色。以前的计算机通常被拟人化作为导师、学伴、助手等角色被应用到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CAI就是来源于这样的思想。但是现在,我们要还信息技术以其本来的物质本性,把它作为教学资源、教学情境、教学工具、学习工具来应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代,我们更多的关注脚本设计、媒体工具、关注媒体素材库的建设、关注课件开发工具,但是现在更多是关注信息化学习环境、关注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来使用,关注网络环境下的评估和管理。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从以课件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学过程为中心。课件的界面如何美观、应用的技术如何高超复杂已不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因为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是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技术和素材。教师们(特别是学科教师)关注的重心应该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而不是课件的制作。我们对课的评价不在于课件多么完美,而是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是否得当。
第二要处理好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与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关系。 以前,教师主要以教为主,备课时也主要是编写教案,侧重于对所教授知识的梳理,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现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则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产生的物质成果是教学设计单元包,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评价量表、学习材料(参考资源、信息调查模板、实验报告模板)、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等。以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注重教案编写、课件开发、教学内容表现为中心,学习内容以单学科知识点为中心,教学模式常采用讲授式、辅导式、显示型和操作练习型。教学周期以课时为单位,教学评估是面向反应性行为的,学习管理注重反应性记录。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则是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强调交叉学科专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注重研究性、协作型和探究型。学习周期比较宽泛,以周甚至学期为单位。教学评估面向学习过程,采用档袋法进行管理。 第三,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关系 在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上,学生常采用的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现在我们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自主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呢?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学习是在以课程知识为主线,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学习过程是进行互动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学生有作品产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行为的转变,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 第四个关系是课标要求与跨越式发展目标要求的关系。2001年颁布的试行的课标标准要求是本项目的底线,它通过课文内容体现;跨越要求是更高水准的目标,它通过扩展内容体现。课标的要求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是相互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跨越式的要求简单的讲是指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教学,在不增加学习者负担的前提下(不增加负担的内涵不是缩减学习内容,而是提高学习者的兴趣。老师逼着学的东西,那时负担;学生愿意去学的,愿意参与的活动,那是兴趣爱好),充分发现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的更高能力的飞跃。 5.注重五个教学策略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其教学策略可以概括成五个字,扩、打、留、篇、思。 扩:即紧紧围绕教材,大量进行扩展阅读。在大量阅读中识字,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阅读。我们不提倡孤立地集中识字,而是强调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 打:即打字训练提前,打字与写字并重。我们并不是说不要求学生写字,而是课标要求的字,要求必须会写,但是对于扩展的字,只需会打会认就可以。而且这些字都不是机械的打,而是他可以在写作的时候会用,在语境中打字。 留:鼓励在留言板上发帖子,以练习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要学生自觉自愿的写作,鼓励学生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感受,教师以激励与诱导为主,避免千篇一律。即使学生写的是一个很小的东西,教师也要及时给予正面的鼓励,使学生有成就感。在前一段开展试验的阶段,我们有实验班的学生已写了两本共1200多页的作文集,有学生凭兴趣改编《三国演义》,前后陆续写了十多万字。 篇:即在字、词、句、篇的教学要求上,不要在字、词的精讲细究上花过多时间,要把重点放在段落篇章上,强调语言的整体感知、整体语境的理解。尤其对于拓展阅读的材料,即使有不认识的字,在具体的语境里,看见几次之后学生就会领悟其中的意思,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感知字词的含义。 思:即在语文学科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强调课堂的生成性、学生思维多样性、不可预测性。也就是在课堂上要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对于英语来说,则是听、说、背、唱、演五个策略。 听:听儿歌、故事、顺口溜,对照计算机上的录音机说,并听自己的发音。要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听的环境,并且要丰富有趣,让学生听起来不觉得累。 说:利用网络或是课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采取多种说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口讲话。可以个人说、俩俩说、小组说。可以说人、说事、说物、说故事。 背:适当背诵儿歌、背格言、背谚语、背名篇,背优美的文章。学生在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律和培养英语语感。 唱:即使教学内容的韵律化,唱英文的儿歌和优秀歌曲。不仅容易营造课堂氛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更能够让学生体验艺术之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演:即进行各种角色扮演。在教学内容和拓展内容中有一些是有情节的,让学生先听、看,听、看完了离开教材、离开课件再进行表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践语言交流与表达,使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深层次的内化语言。 以上是我们英语教学主要强调的五个策略。此外对于英语我们还有五个补充的教学策略。这五个策略也要在教学中适时应用,但这不是主要的,是辅助的。这就是协、研、评、打、移。 协:就是协作学习。师生协作,生生协作。我们强调,要把协与研结合起来,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的或综合性的活动,促进其语言技能在真实的、综合的环境下运用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评:即在课堂教学中,诱导学生对其他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价和纠正。如果学生能够评价别人的表现并进行纠正,表明学生的知识内化达到一个比较深的层次。在协作小组内部,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和评价能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打:即打字练词、打字表达写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留言板上用英语给老师和同学留言,如节日问候、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课或课余制作一些英语电子卡片。即使学生写的是几个单词或非常简单的句子,教师也应注意多加鼓励。(低年段的英语教学只强调听、说,不强调写,写只是补充的策略,适当采用)。 移: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对课内获得的口语表达规律,在课外、在家里继续进行巩固练习。在家庭或学校内外,创设英语物质环境,比如英语单词卡片、英语标语、校园英语版画、故事板等等,创设英语听、说、交流的环境,比如录音、英语电视节目、英语卡通片、家庭与学校日常用语英语化等。 五、深入的教学指导为试验提供扎实的实践基础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不仅仅关注开题,结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实验开展的过程。研究要深入到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专职人员对实验学校提供全面支持。另外,课题组每个月组织指导人员到实验学校进行具体指导,具体的就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1.指导课 课题指导人员将定期下到学校的课堂经常性与实验班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并指导老师进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到现场去听课,组织老师评课。通过一轮一轮的指导课,使得我们跨越式的思路、理念,新课改的思路、理念能够持续贯彻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跨越式创新教学日常化的基础上,课题组将指导试验教师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效果的优秀课例。 2.推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我们整理出一系列经过试验证明为有良好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的典型课例,让老师快速的学会典型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等老师熟悉以后再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不同调整和改造已有的教学模式。等教师成长为专家后就可以创新性的提出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走仿造、改造和创新之路。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 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教师现代化,师资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并不仅仅关注技术的培训,更关注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提高。因此,我们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观念、信息化教学相关技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1)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力、主导—主体教学;(2)技术:应用层面、表达层面、项目实施的支持工具的使用;(3)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各类教学设计模板使用;(4)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典型案例的分析。 4.新课程资源的整合 计划建设语文、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幼儿教学、历史、物理、数学、音乐等18个学科的主题资源网站,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目录集中管理。 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新课程资源的整合。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主要有18个学科。每个参与的老师做十几个课件或专题教学资源,我们通过优化和整合,再把所有的资源返还给学校,或者放在教育信息中心,通过教育信息中心进行访问使用。由于这些课件都是一线老师做的,比较贴近教学实际,而不像公司做的一些产品。而且这些资源是和新教材配套的,可以直接拿来在课堂上使用。通过资源的建设工作,我们也希望能带出一批骨干老师,使得这些老师在信息技术能力上能够有大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信息化的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我们也希望18个学科都能建立起自己的专题网站。这样,老师一上课,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用、调整一些资源,这样老师日常性的教学才能得以开展,大大减轻教师教学备课量和开发课件的工作量。否则的话,一节课要做一个很大的课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学期上一两节公开课,要在日常的课堂中贯彻执行是不太现实的。 5.技术环境的优化 向实验学校提供初步的跨越式发展语文、英语教学资源,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发展性教学评估系统,提供学科教学资源网站,研究性学习系统、提供高级技术培训、高级技术指导服务,提供优化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议等使得学校信息化的环境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学的作用。 除上述工作任务外,我们还在各试验校进行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估及其它教学科研的指导。 我们还会对一些实验学校的重点培养的老师、有事业心的老师做一些重点的科研的辅导。使得这些老师能写出一些优质的科研论文,能够上出一些优秀的示范课,或者出版一些综合案例,使得学校和老师能取得一些物质上的成果。 六、初步的实验效果“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00年9月在深圳南山实验小学先行探索,实验主要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目前已进入第三轮实验研究阶段;2001年6月在广东南海实验小学启动英语实验。在两个学校的前期实验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并初步总结出一套可操作的模式和方法。目前,先后有五个地区的学校参加了跨越式发展的实验研究。其中,广州东山区12所实验学校,广东中山市6所实验学校,深圳南山区12所实验学校,北京6所实验学校,南海1所学校,还有一些实验区正在筹备建立中。到目前为止,共有50多所实验学校在进行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并且该实验的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尽管语文和英语实验启动时间先后不同,实验学校参加实验的时间也长短不一,但总体上来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研究之后,课题实验无论在理论创新、模式构建和方法的探索方面,还是在提高实验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我们在广州东山区重点指导的学校在经过短短的几个月的实验之后,实验班的学生已初步表现出常规教学模式培养的同龄儿童所不及的信息技能、学习方式、思维品质等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从学期末对两所试验学校的语文和英语的终测来看,一年级试验班学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能认读1500-1800左右汉字,可顺利阅读和理解相当于二年级水平的阅读材料,能流畅地写出300-400字左右的文章,有些学生能在短短的二三十分钟的时间里写出600字主题突出、语句流畅、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章;试验班学生的所掌握的词汇量和听说能力明显好于非试验班学生。试验教师都明显感觉到试验班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在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及创新性方面、在协作学习能力方面相对于非试验班有着非常明显得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与他人交流、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读书的兴趣浓了。教师们反映很多学生在学校或家里通过BBS或EMAIL与老师谈心、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在得到老师的积极的肯定和反馈后,学生有了较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有些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的BBS上看到其他同学的发言和给教师的留言,自己不甘落后,学习的主动性也逐渐提高。很多学生家长也纷纷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参加实验后,思维灵活了,知识面广了,与其他同龄孩子比显得聪明很多。在今年3月23日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的公开课上,东风东路小学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所表现出的超常的信息技能和思维品质,使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大为惊叹。 正是由于从不同层面看到了试验所取得的显著效果,虽然总课题组没有要求各试验学校在一年级开设新的试验班,但据我们了解,大多数学校都在新的一年级开始了网络试验班。 其他实验学校如广州培正小学、环市路小学、建设大马路小学、先烈中路小学在经过仅一个学期左右的实验探索,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从上面的论证可以看出,我们这个实验提出了很高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在整个过程中提供扎实、深入的教学指导,还有实际的试验学校与试验案例也证明,我们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语觉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6/yujuelundier.htm 2.何克抗,《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0、11、12期连载; 3.何克抗,《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特邀主题报告,2002.10; 4.余胜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5.余胜泉,《论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6.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 7.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人民教育》2002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4期收录; 8.孙众、余胜泉,徐凤君,《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三期。 注:以上材料,都可以在http://www.etc.edu.cn上获取,为本文做出贡献的还有:徐鸿凯、王静、林君芬、马宁、陈莉、谢非等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