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龙瑞小学 林丽奋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13课。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别人身上的长处。课文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河边长满青青的小草。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讲小河与青草的对话。第六自然段讲河水流得更欢了,小草长得更绿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小河与青草的样子。 我在课堂中做了新的尝试,根据小小孩爱支的天性,让学生尽量地活动起来,也就让思维随身体动起来。其中有三个片段,我认为教学效果不错,完全让让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探寻知识,摄取养料。 在《小河与青草》的第一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弯弯”、“长满”“青青的”这些词呢?我是这样设计的:我在黑板上出示两幅画,一幅画着一条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另一幅却画着一条笔直的小河,河边画了零星的几棵黄黄的小草。我让孩子用他们雪亮的眼睛观察一下,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听,觉得挺好玩的,于是,眼睛都直直的瞪着两幅图作对比,马上,他们就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小手举得高高的要表现自己。他们的答案也实在令你满意: 生1:我看到了上面这幅图画的小河是弯弯的,而下面这幅的小河是直直的。 生2:老师,我看到上面的图上小河边长满了青草,而下面这幅图的小河边才长了几棵小草。 生3:我看到上面的图那小草是青青的,而下面的小草是黄的。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顺水推舟:那你们看看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是描写了上面这幅图的?学生回答:第一自然段。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那几个词语,不用我再花言语了。 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理解“清清的河水”怎么变成“浑浊的泥水”?我先出示了清清的河水,再往清水里加入黄泥,用棍子搅拌两下,瞬时,清清的水就变成了浑浊的泥水了。直观的教学让孩子马上就接受了新知识,认识了新词语。 课堂上长时间静静地坐着,容易使注意力产生疲劳,这时的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这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运动”无意是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它能让学生们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探寻知识,摄取养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孩子穿插了一段“自由活动”。就是让孩子带上自己预先制作好的头饰,离开座位去找自己最喜欢的小伙伴扮演小草与小河进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在愉快合作的气氛中,感受到了谦虚的愉悦,教学重点、难点在不知不觉被突破。这样,既在活动,又可陶冶学生的性情,发展学生积极的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