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系列主题活动为主线,研究如何利用Internet引导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找寻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活动,利用Internet为小班学生营造开放的科学教育环境,摆脱时空的限制,鼓励学生走出书本来学习科学,通过"回归侏罗纪"、"舰船发展史"、"我是一只小小鸟"、"水的世界"等等主题活动,开展科学教育,引导学生课内和课外结合、校内和校外结合、学习和生活结合、现在和未来结合,在自由的气氛中,和伙伴进行知识的探讨、辩论及总结,引导学生体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交流能力,为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字】科学教育 兴趣 协作精神 创造性学力
1 引言
面向21世纪的小学科学启蒙教育应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和校内,必须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由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的实践活动,探索途径和方法等均可以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
而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则凭借其快捷、便宜、先进、量大的优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网络革命对人类进步的影响,至少相当于甚至超过书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传统的书本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互联网络的知识学习过程却是一种主动的信息追求,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知识探讨,辩论及总结的过程。学习和创新是同步进行的,知识的传授和更新能够一起发生,为科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改革前景。
学校实行小班化教育,小班的班级规模小,增加了学生课堂上的活动空间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度,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提高了学生个体活动的频率,这一切都为利用网络来辅助小学小班的科学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交流能力,协作精神和发展性学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课题的实施
2.1 利用Internet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1.1找寻学生中的热点,利用Internet,设计教学活动。
我校有些小班是计算机特色班,每个学生家庭都配有能上网的电脑,学生们都具备了上网的能力,学校里也配备了两个网络教室,为Internet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学生中找寻热点,询问学生上网情况。发现学生对早已灭绝的史前动物--恐龙的兴趣特别浓,在不同的网站上获取了不少关于恐龙的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我想借助Internet组织学生自己整理恐龙知识,圆学生的"恐龙梦"。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回归侏罗纪》,将学生获取恐龙知识的网站名收集起来,让班级同学资源共享,然后又发布了"《中国少年雏鹰网》中有'恐龙世界'"的信息,并提供了相应网站域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并提出任务:一周内去各网站领略一下恐龙世界的奇妙,每个小组考察五种恐龙的生活,用电子幻灯制作好相关的介绍资料,并提供恐龙图片,一周后进行《回归侏罗纪》的交流活动。一周后,同学们将准备好的资料带到学校,在课堂里交流。因为有了准备,又是兴趣所致,整堂课,学生的发言争先恐后,介绍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得了大家的掌声,自己也进行了一堂史前教育课。通过这堂课,我深深体会到:课本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如今的社会知识爆炸,教师不可能成为"万宝全书"。而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浓厚的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强大驱动力。教师的高明之处是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2.1.2 网上选材,制作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不是万能的。网上的内容并不全都适于学生,有的是知识上的,有的是版本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如何有效地处理好网上信息,将Internet引进课堂,让Internet激发更多学生的求知欲望呢?从网上选材,精心组织,制作课件,开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青蛙的生活》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知道青蛙的形态特征、活动、捕食情况都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对城市学生来说青蛙大多见过,但都是"笼"中的青蛙,根本无法走进青蛙的真实生活,更无法透过青蛙去了解整个蛙类世界的精彩。课件结构上就设计成:阅读小品、音像资料、拓展性阅读、思考题,几个部分,从青蛙着眼,扩展到整个蛙类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学时教师出示一组思考题,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思考题确定研究目标,然后通过课件查找相关资料。在阅读小品部分安排了一篇关于青蛙生活的小品,点击小品中的热键,可自动切换进入音像资料部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内容观察青蛙的生活,拓展性阅读部分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这里是蛙类生活的资料库,一个全新的从Internet上下载的多媒体世界,蛙类的"衣、食、住、行"乃至趣闻秘事无奇不有,学生兴致勃勃地在资料库中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利用Internet培养学生阅读、交流和协作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很多发达国家在科学教育方面达成了共识:把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任务,强调学生阅读、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将获得的信息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与人协作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现代社会强调了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教学中利用Internet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的课外阅读资料和辅助读物,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交流能力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在教完《鸟的嘴和脚》一课后,学生知道了不同的鸟嘴和脚各有不同,鸟的不同的嘴和脚是和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供给学生"中国少年雏鹰网"的网址,让学生进入"鸟的天堂"网页。那里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鸟。每个小组学生互相合作,从鸬鹚、啄木鸟、老鹰、白鹭几种鸟中任选一种,上网找一找和它的嘴和脚长得相近的动物,猜猜"它们生活在哪里?"、"平时喜欢吃什么?"把它们的图片复制下来,自然课上请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说一说"你觉得它们的嘴和脚和那种鸟长得像?它们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选的图片,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议,取得相对一致的意见后,组织学生将图片按照嘴和脚的特点分类放。整个活动教师只需在学生的交流中细心聆听,穿针引线,组织好学生间的相互评议,而学生们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的图片介绍和同学间的互相评议,不仅对鸟类的嘴和脚的作用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阅读能力、交流能力也提高了,协作精神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常用工具》一课中介绍舰船的故事,由于篇幅有限,教材选用了部分在各个时期具代表性的舰船,实在太少,而且缺少文字资料,无法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舰船的发展史。要获得较完整的飞行器发展史的图谱及介绍,网上是个好去处。将网站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两周后布置出一个"舰船展览馆"。把"舰船展览馆"分成"船"、"舰"、"艇"三个展厅,将同学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展厅的布置任务。两周内,各组分头上网寻找图片及资料,对展厅进行设计,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展厅的布置,然后组织各班的学生前去各展厅参观,对认为满意的展厅和讲解员投票。各组学生成了义务讲解员。由于学生参与了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资料的搜集、打印到展厅的布置都是自己亲历亲为,他们的讲解特别流利,充满了自信,不少同学或小组布置的展厅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样的主题活动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主动探究,大胆表现,共同协作,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
2.3 利用Internet营造开放的科学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发展性学力是指学生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需要所必须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而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在教材方面,基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面,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及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法方面,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的实践活动,包括探索途径和方法等均可以灵活多样。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创造实践的机会。
在学生学习了《鸟的嘴和脚》一课,对鸟的身体构造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一年一度的"爱鸟日"活动组织学生以小报的形式设计宣传资料。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能为小鸟作些什么?并为学生提供了《鸟的天堂》、《可爱的小鸟,我爱你!》、《我是一只小小鸟》等宣传专题,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通过Internet寻找到切合主题的相关资料,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资料的筛选,完成专题小报的编辑。小报的内容丰富多彩,照片、文字、图片结合的版面设计生动活泼,有学生对鸟类生存环境的探究、对人类与鸟类关系的研究,每一张小报以不同的方式告诉人们:"鸟是人类的朋友,爱鸟是我们的职责。"学校在宣传栏上展示了学生的作品。由于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这一学习研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开放的,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宣传活动的参与,认识到科学知识是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因为活动给学生留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自主地进行专题的设计,途径的探索和方法的选择灵活多样,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的一次有益尝试。
《我们周围的水》一课中向学生介绍了"哪些地方有水"、"水的用途"、"如何节约用水"等知识,这些知识的介绍是很表面的,点到为止。而水的问题却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每年的3月22日已被定为"世界水日",如何让小学生关心水的问题呢?教师可设计以《水》为题的小论文征文活动,活动在"世界水日"前后三周进行。给学生论文提纲:1.
世界上的水的分布2. 世界对水的需求3. "世界水日"的由来4. 如何改善水状况5. 我的想法。在自然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每一个问题可以怎样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如何利用Internet获取资料?小论文可以怎样去写?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信息,在以后的自然课上,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查阅资料的方法,将学生搜索到的网站公开,让大家资源共享,这些工作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扫清了障碍。由于"世界水日"前后,网上会有大量的关于水方面的知识,学生的论文资料还是很丰富的。当学生们完成了小论文后,教师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小论文放到自己的班级网页上,每一位学生都是评委,也都是参赛者,大家认真地参与评选,通过相互间的评议切磋,对公认的好文章进行奖励,并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成为好文章的同样有奖。这一征文活动的设计注重态度、能力与知识的结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世界水问题的讨论中,对水的知识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世界水问题多了一份关心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筛选、写作、评议,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写作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自我的持续发展。
以系列主题活动为主线,利用Internet辅助学生对科学的探究,为小班学生营造了开放的科学教育环境,摆脱了时空的限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来学习科学,引导学生课内和课外结合、校内和校外结合、学生和生活结合、现在和未来结合,在自由的气氛中,和伙伴进行知识的探讨、辩论及总结,学习和创新同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更新一起发生,引导学生体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体会成功的乐趣。基于小班环境下的开放式教育,增加了学生个体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频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交流能力,为学生协作精神和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开创了良好的前景。
3 结论
以往的科学教育局限于课堂、书本、校内,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课本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探究科学奥秘的渴望与追求。科学教育需要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利用Internet开发教学资源,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引进课堂,让学生直接感受,改变了以往科学教育的面貌,取得了以下成效:
1. Internet满足了学生对探究科学奥秘的渴望与追求,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主题活动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利用Internet进行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上网技术,及计算机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以及网上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每一项探究活动的完成,使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技能、网上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 Internet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进行各项探究活动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以获取所需信息,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将获得的信息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和伙伴一起合作进行创造性的实践,使学生的阅读、交流、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3. 利用Internet辅助学生对科学的探究,以系列主题活动为主线,展览馆的布置、宣传资料的设计、小报的编辑、小论文的撰写,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千人一面"的格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得到培养。
4. 教师将获取知识的技能教给学生,Internet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舞台,得到充分发展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反馈往往使教师原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补充,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