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挑战。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一个信息技术结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从教学设计,到实验的实施,到实验之后的评价的全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在教师培训,学生角色定位,学校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的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信息技术 代数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人类步入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过去人们用摩尔定律(Moore's
Law)来形容半导体科技的快速发展,平均每18个月,晶片的容量会增长一倍,成本却减少一半,而现在人们又提出了新摩尔定律-光纤定律(Optical
Law):全球互联网每9个月用户数量增长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线路带宽增加一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在1998年初只有61万,年底时达到210万,1999年就上升至890万,截止到2000年6月30日止,这个数字达1690万,目前已超过2000万网络用户。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互联网研究部副总裁Frank
Gens预测,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在2003年达到5亿。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也对现代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即应具有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甚至还包括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
在新的世纪,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那么,他在获取知识、传递信息方面就会存在障碍,如果说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前,我们把不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叫做文盲,那么,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不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可能就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文盲。
教育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造就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信息社会对人才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在实际整合过程中,一般会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教学中把计算机单独设为一门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本身的技能。
第二个阶段,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或者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做教务管理。
第三个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真正整合在一起,引起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观念的变革。
可以看出,随着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渗透、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它在教学中也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们在北京八中的信息技术整合于高中代数教学的过程,对课程整合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 对象分析
目前,中学的数学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而数学作为一个培养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在教授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思维训练。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之经过严密的教学设计,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
2. 实验人员组成和分工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由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和技术支持人员组成了实验小组,共同完成教学方案设计。
l 教师:提供进行实验的教学内容,在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提出实施方案,并提出需要的教学软件和技术支持;
l 教育技术专家:发挥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较高的层次上提出理论建议,同时,也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为教师制作符合教师需求的软件工具;
l 技术支持人员:们的主要工作是配合教师的教学制作符合教师需求的课上所用网页。
3. 教学内容和目标
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优势,选定了《对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作为实验内容,并制订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更好地达到的教学目标:
(1) 得出对数函数 与指数函数 图像之间的联系,进而能够快速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
(2) 归纳出对数函数 中底数 对其图像的影响;
(3) 观察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
(4) 能运用对数函数的图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 教学策略和媒体设计
本着体现学生的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选择发现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利用给定的软件工具主动的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的主要是引出有待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启发性引导。在技术支持人员和学科教师的密切配合下,开发了供学生使用的具有以下功能的软件:
(1) 能够进行描点作图,即给出一组自变量的值,课件能自动计算出函数值,然后将这一组坐标对应的点画出来。当学生取了定义域之外的自变量的值时,课件能够给予出错信息。如图1所示。

图1 课件演示图
(2) 能够同时画出任意的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
(3) 能够将指定的函数图像作多种变换,并且将变换前和变换后的图像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如图2。

图2 函数图
(4)能随时给出鼠标处的坐标值,以便学生估值时使用。
(5)能够标出图像上某个横坐标对应的点或某个纵坐标对应的点。
(6)允许学生由函数 的图像作出 、 、 、 、 、 等函数的图像,并判断其正确与否。
除了制作了上述的软件外,技术支持人员还制作了相应的网页,供学生课上使用。在网页中提供了如下信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待学生自主研究的问题;知识小结;课堂小测验。
三、实验实施过程
根据已确定的教学策略和理念,按下述过程进行:①教师给出教学所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的指导;②教师给出教学中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使用软件解决问题;③学生使用教学软件,通过适当的交互,自主或合作发现问题的答案,记录问题的答案;④教师在结束教学之前,帮助学生总结,得出正确结论;⑤下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课堂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验的评价
为评价实验课的效果,我们在课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对于教师采取了访谈的方式;对学生采取问卷方式。
教师对本次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认为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教师因长期从事传统方式的教学,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正确把握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对学生的调查,着重在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方式的态度;学习过程和信息素养几个方面。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感到新奇。但是,学生进行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还有困难,他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
总的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提供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要求教师在课程进度方面进行恰当的控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特别是与知识相关的帮助;其次是对软件操作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最后,还需要给少数学生信息技能方面的帮助。
五、实验探讨
1.教师培训的问题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有抵触心理,担心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也有一些教师,尽管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有很高的热情,但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素养,造成备课周期特别长,或耽误教学进度,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很显然,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培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培训,不仅仅是息技术应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需要进行改变,学生需要由习惯于被动学习变主动获取知识。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获取知识和培养各种技能的今天,学生应当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要的知识来源,变为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现与研究问题,成为教学的主体。
3.学校的环境建设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存在的影响
计算机的硬件及通信设备和软件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此外,网络也是学校教学必备的设施之一。只有这些相应的硬软件设施齐备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同时,也不应忽略理论的研究。真正的理论是来自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下,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潜能。此外,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政策,对于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3),18-23
2. 桑新民 主编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3. 陈琦,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教育技术通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