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英语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可行性的疑惑
广东省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 劳佳慧
【摘要】 : 多年来,我国英语教育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普遍问题。这些问
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 !针对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下所产生的
这些弊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英语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但是对着试验的深入,本人
的疑问也随之不断浮现。本文通过提出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人对跨越式可行性的
质疑。
【关键词】: 言语交际;疑问;客观的语言环境
加入我校“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中的“英语跨越式发展创新实
验”课题组已将进两个年头了。本人由开始对模式的的模糊认识,到现在的了然于心,一
路走来坷坷碰碰。某些疑问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不断浮现。
“英语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是针对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下所产生的“哑巴英语”、
“聋子英语”等弊病而提出的。众所周知,多年来,我国英语教育一直存在着“少、慢、
差、费”的普遍问题。“少,即语言输入量少,重视对新授单词死记硬背,每节课的主要
教学目标只围绕新授单词进行反复的诵读和记忆,适合言语交际的大量情景性场景和情节
性信息少之又少;慢,即语言学习的速度慢,从牙牙学语唱 ABCD 歌到大学毕业二十多年
的时间都在学习英语,到了英语交际的场合却只能说简单的问候语和符合汉语语法的英语
句子,而这些几乎是一个母语为英语的三岁小孩都十分容易达到的水平;差,英语学习的
时间非常长,可是整体效果和质量非常差,最突出的体现是大学校园当前一直都流行的
‘四、六级补习班'、‘考研英语补习班'等等,押作文、猜考试题竟然被默认为过关的首
选密钥;费,浪费了最佳的英语学习时期。一些农村地方从中学才开始开设英语课,大部
分城乡学校也是从小学三年级才开设英语课。三年级的学生按照我国现行的入学标准来计
算,已经 9 岁左右,到了语言学习关键期的末尾,错过了语言学习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的
最佳时期。”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正是上文所说的“聋子英语”、“哑巴英语” !
何克抗 教授(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提出的“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
式发展创新试验”中的“英语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其目标就在于完全不增加课时、不
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达到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掌握 3000 以上的英语单词,基本
解决听说读写问题。而“英语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的理论基础则是 何 教授自己提出
“语觉论”。该理论是对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自然成熟说)和乔姆斯基的 LAD (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英语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强调的是“以语言交际为中心”。它认为,人类要想掌
握有声语言,不仅要有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和语言使用者进行对话的环境。也就是说,
“只有在既能听又能进行对话(即言语交际)的情况下,才能学会它。”
基于这个认知,针对我在开展英语教学的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不得提出疑问:基
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可以实现英语跨越式的发展吗?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如下:
1.与本族语言相比,外语习得并没有客观的语言环境。
语文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因素在于儿童天生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对常用字已
知其发音和意思,“语文跨越式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已掌握的字重新编码,把音和字形连接
在一起,大量认识字”。而在课堂所学的那些生字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生活中又
可以不断地接触新的字。孩子在这种学了用,边用边学边记的情况下,他们的识字量还不
会增加吗?他们还不会写吗?
由此可见,语言的习得,正如前面所说,需要交际,只有通过不断使用,不断检验,进而
不断积累。而英语的习得,缺的正是这种客观的语言环境。那么即使在课堂上 40 分钟的
充分地说英语,恐怕也不能弥补生活中的不足吧!
再者,外语的习得不同于本族语言,习得本族语言不需要特意去学发音,听过一次,
即使不理解其意,也能说出来,而且即使发音不标准,也不会偏离太远,而且这种不标准
在日后生活中通过交际也会自动纠正过来。但是外语习得却需要学习者观察发音者的口形
来辨析发音部位,从而发出地道的语音语调。学习过外语的人都有同感,我们学英语练的
是听力,“听基础上不断模仿(模仿的的前提是教师把各个因素的发音方法告诉我们)
”。小学英语基础教育跨越式提倡的是交际,其重点是“说”。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外国
人的低年纪小学生来说,教师便是“第一语言传播者”。教师的语音语调和发音直接作用
于模仿能力很强的小学生身上。那么在小学英语基础教育跨越式中,这个 “说”是如何体
现的呢?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呢?根据 何 教授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为五个环节:
听 ---- 听儿歌、听故事、听谚语、听顺口溜。
说 ----- 个人说、俩俩说、小组说(说人、说事、说物、说故事)
背 ----- 适当背诵儿歌,格言、谚语、顺口溜
唱 ----- 唱英文的儿歌和优秀歌曲
演 ----- 进行各种角色扮演
在这观点上,我们老师要 借助网络课件,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
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活泼可爱,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是孩子们喜欢的形
象,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选
取相关的卡通片段,配上简短的英语对话,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声音、图文并茂等因素
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来感知新学内容,加深
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无疑学生对那些网络资源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很兴奋地跟着计算
机上的资源来唱,来读,甚至来跳。但我发现学生读是读了,唱是唱了,但给我的印象就
好像“鹦鹉学舌”那样,并且全部的发音都是蹩脚的。有时还不知所云。我当时就为那些
学生而担忧了。如此小的年纪就学一些字不正腔不圆的外语,那后果是多么的不堪设想啊
!也许你会说可以根据反馈来检测,及时纠正,但是跨越式并不要求每个环节都需要检测
,例如自主听读短文就不需要。于是学生就模仿自己听到的来读,却不能抓住每个字的标
准的发音,尤其是新的单词。我发现,一旦学生认定了这些单词的读音,就很难纠正过来。
此外, 何 教授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具有关键期。在关键期以后,人类获得语言的能力
随年龄的增长而削弱。而 何 教授提出的这个关键期是建立在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
”基础上的。曾经,为了检验第二语言的获得是否也存在关键期, Johnson 和 Newport
研究了本族语是朝鲜语和汉语的一批被试的英语能力,这些被试是在后来进入英语环境后
才开始学习英语,但进入英语环境的时间有所不同,最早的 3 岁,最晚的 39 岁。实验研
究结果表明,对于青春期(约 14 岁)开始前进入英语环境的被试,其掌握英语词法与句
法的熟练程度与其进入英语环境的年龄高度相关(越小越熟练);而对于青春期后才进入
英语环境的被试则几乎没有这种相关性。这就表明,对于第二语言获得来说同样存在一个
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将会事倍功半。英语跨越式教学模式正是抓住儿童习得语言
的关键期,他们却忽视了被试是生活在英语的环境里才能顺利习得的。换句话说,被试具
有习得外语的客观环境。但是我们有可能把我们的试验班搬到外国去吗?这样有成功的可
能。
2.对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了英语没有使用的机会。
说到这一点,又要提到上面提及的英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中心:言语交际。 何 教授
多次强调,和真实的交际者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是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
充分必要条件。这个“真实的交际者”,也就是对该语种的熟练掌握者,在课堂教学中也
就是教师。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中和教师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是学生形成与掌握听、说
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这仅仅只能在课堂实现。但是离开课堂后呢?孩子能与谁交际
?(当然不排除有些家庭可以为孩子创设这类的条件,但是毕竟不多。)显然,我们身处
的社会并不能为孩子提供这些学习外语的条件。而且毕竟我们生活的是说汉语的环境,即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很多很多,他们一下课,一回到家,便什么都没有了,特别是在农村
小学。也许大多家庭都配有录音机和录音带,甚至学习光盘,但是这些资源也 只能对语言
学习者单向传送语言资料,并不能与其互动,不能进行反馈。学生学会了说,也不知道怎
么用,用在那些场合。 再说,你说 40 分钟可以胜过庞大的汉语环境吗?再者,让我们用
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说外语?那是我们长期学习的结果,我们小学
所学的只是打好一个基础,根本不知道这些符号有何意义,也就根本不知到它能用;中学
所学的只是为了考试,到我们真正能说是在大学。到了我们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那些外语
符号对我们有意义,知道他可以用,而且我们产生要用的需要,因此我们才开口“说”。
唱几首歌,背上一两首诗歌,堂上说上两句,日积月累。从这个现况来看,学生在小学阶
段便能掌握 3000 个以上英语单词,基本解决听说读写问题吗? 这的确值得商榷。
3.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在网络下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电脑好奇,喜欢在电脑上摸来摸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这是我带的实验班,和外出听课观察到的现象:在让学生自主听读时,有些学生并不
能按要求做,而是在资源上乱按一通,有些甚至去玩游戏。有些学生就算跟读了,也不知
所云,不知道资源在说些什么。而且资源的录音,语速普遍较快,孩子跟不上,只能含混
带过。虽说跨越式提倡的是让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不
能只看眼前。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不理解的东西,不会用的东西,人们往往忘得
快,那么积累又从何说起呢?
当然,以上只是本人在实验中所产生的疑问。但并不代表本人要否决跨越式。实际上
,跨越式有其独特的“魅力”。英语跨越式的课堂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继
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前,学生确实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动漫和
flash 资源,他们很喜欢跟着来唱、读。此外,跨越式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外国的先进的文
化氛围。小学一年级在这种外语环境所熏陶,他便会产生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为将来的英
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英语基础教育跨越式的试验,成功就在这里。
虽然对该试验还存在着众多疑问,但是我还是衷心地希望这个试验能成功。因为这试
验能成功,它便是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从此,我们就能把“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连根
拔起。为这,我愿付出我的汗水,让小学英语基础教育跨越式试验的成功得到对现。
参考文献:
何克抗 (2004).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何克抗 . 语觉论 —— 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 http://blog.cersp.com/38759/178305.aspx
唐巧贤 . 如何实现英语跨越式的发展——对小学英语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质疑 http://www.etc.edu.cn/sub/EduResource/kuayue/ZipFile/lunwen/lunwen/qita_34.htm
赵兴龙 、王光生、郑良栋、何克抗 . 非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的策略研究
http://www.etc.edu.cn/iitc/%B5%DA%CE%E5%C6%DA/lldg/lwzs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