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发展
厦门市开元区故宫小学 陈静纯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友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时代对教学改革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呢?现就这套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提供感性材料、引导自主探索
学具是学生进行探索和发展的源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仅仅通过实物或图片的观察是不够的。应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在动作中思维,在动作中去探索,掌握好数学知识,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写的算式最多。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我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并初步体会到如果按规律来观察学习数学会更有效。又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物和模型(药盒、茶叶盒、魔方、皮球、积木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分一分(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摸一模(你有什么感觉?)、说一说(和小伙伴交流你的感觉)找一找(找学具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述出各种物体的形状。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两头是圆的;球是圆溜溜的。学生表述的虽是不规范的语言,但已把各种物体的基本特征描述得恰到好处。这是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滚—滚、搭—搭、瞎子摸象等系列游戏性的探索活动。使学生更深刻体验各种物体的特征。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真正使学生在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既提高了学生探索能力,又发展了个性。
二、紧密联系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如:教学“20以内进位法”时,我创设了游乐园的情境。出示游乐项目价格表:
海盗船 | 碰碰船 | 电动火车 | 电动飞机 | 电动汽车 | 木马 |
9元 | 8元 | 7元 | 6元 | 5元 | 4元 |
提问:“这些游乐项目你最喜欢玩哪两项?一共要花多少钱?”到游乐园是学生喜爱又熟悉的情景。想玩什么?花多少钱?又是生活经常碰到的问题。因此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中。这样既联系生活又激起学生高度兴趣,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提高了。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出问题:给你20元,要求把20元都花完,你能玩哪些项目?这一开放性问题一提出,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因此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最后学生设计出许多种游乐的方案:9+6+5、8+7+5、7+6+7、9+7+4……这样既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又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三、面向全体学生、尊重自主选择
记得以往在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不管是教材或教师都有意地把计算方法框在“凑十法”上,认为这是最好最简捷的思维方法。其实不然,这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有碍于学生的发展。《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维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教学“8、7、6加几”的例题8+5时,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算法,比比哪组想的算法最多、最有新意等活动。给学生留有个性才能充分表现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因此学生呈现出多种计算方法:有用接着数的,有拆小数凑成十的、有拆大数凑成十的、还有用假设法把8看成10,10+5-2、也有用迁移法想9+5=14所以 8+5=13。
显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一定都是教师的“最佳答案”,即使有的解法不是很简便,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它闪耀着创新的火花。所以在学生体验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后我又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而是问:“你喜欢哪种算法?”并允许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心理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愉悦感和满足感。计算本身是枯燥的,在计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而又熟悉的物品,设计一些新颖的游戏,如掷骰子、玩扑克牌、制作口算卡片、玩转转盘、下棋等多种游戏性的练习。既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率与速度,又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发展。
四、发挥教材优势、启发独创思维
数学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不等于学生认知方式是千篇一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具有个性化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双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孩子明天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那么在新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出编者是煞费苦心地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教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给学生现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单纯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如,教学“用数学”我出示游泳池情境图,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些小朋友提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我进—步追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问题一提出,学生已跃跃欲试,急于发表见解。有的是按男女性别两部分来算。有的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等。由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答案不唯一,因而也就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学生都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解题策略。这也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的智慧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双手亲自实践,运用大脑主动思考,去发现和创新的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使每个学生确实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