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结合”思想作导向
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作者:汤展云
广东省南海市南海师范附属小学
【摘
要】
以数学教学理论作指导思想,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笔者在数学课堂上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其模式基本结构是知识铺垫→主体探索→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巩固深化,并结合典型课例详细论述了
该模式的操作程序,最后取得了成绩。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教学模式
主体探索
引 言
目前,课堂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但现在我们数学科在教学上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以致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怎样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呢?我校的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已进行了六年,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我们数学科组吸取了语文“四结合”试验的经验,从培养创造人才的理念出发,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理论,结合学科、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数学构建新的数学模式的实践上作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1) 数学教学要辨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
(2) 数学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注重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
(3) 数学教学应注重科学性、系统性。
三、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产生的。新课伊始,教师应为学生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为学生的迁移起定向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我们在软件中设计了一系列各种类型的操作题:
①第一行摆8个圆形,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3个圆形,第二行摆几个?
②第一行摆8个圆形,第一行比第二行多摆3个圆形,第二行摆几个?
③第一行摆5个圆形,第二行比第一行少摆3个圆形。第二行摆几个?
学生根据电脑提出的要求自行地操作,如果遇到有困难可寻找电脑中帮助。这样不会操作的学生都知道第二行摆几个,这3道操作题既有顺叙,也有反叙。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具体地感知顺叙题与反叙题的区别,初步建立反叙题的概念,操作完毕,在题(2)附设的按钮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哪一行多?第一行的圆片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求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怎样算?”每一个问题电脑里都有答案。这些都是与新知直接或间接联系的问题,通过人机交流,学生直观地感知多的数是可以分成两部分的,进而帮助该节课知识迁移,思维迁移,为下一步的探究作好准备。
(二)主体探究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必须要用探索法等去构建知识的意义。在《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内容和有关要求,软件以网页的形式制作设置了可供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的情景,出示例题,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多少朵?紧接着计算机就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你会解答吗?怎样解答?为什么?问题这样提出,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创造的空间,学生便可在计算机上尽量表述自己联想的内容。促使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能力。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计算机给予帮助,按下问号按扭,出示“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①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每一问题的出示相应的线段图,并把重、难点内容在线段图上进行闪烁,重复、活动,将问题内容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通过人机交互,进一步达到同化和顺应,进一步形成知识意义上的建构。
(三)协助会话
协助会话包括教师的指导,同伴的协助和媒体提供的各种帮助,通过协作会话,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学生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前面所讲的主体探索只是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而且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会话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教师通过教师机的监控,快捷地了解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情况,运用多种形式及方法,组织协作学习。把前面每一个学生所想的内容如:“怎样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有的学生只说用减法算,很明显他对概念含糊或不会表达;有的学生说有“多”字就是用加法算,说明他没有弄懂题意;有的学生说,从红花15朵中去掉比黄花多的7朵,就是黄花的朵数。等等,都需要协助会话进一步加工,进一步完善。另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组织学生在机上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协作,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时的个性化帮助和指导,最后老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示最佳的分析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索的知识得到了补缺补漏。
(四)意义建构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我们在课上作了必要的“综合评价”。完成例8有关问题后,我便启发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并说说该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学生说的总是欠缺这或欠缺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将学生输入的内容逐一显示,让全体学生针对性地评议、订正,最后把该类题解答方法显示在屏幕上:知道红花有15朵,还知道红花比黄色多7朵,要求黄花有几朵?只要从红花中去掉比黄花多的朵数,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的朵数,所以用减法计算。解答方法虽然总结出来,但学生可能还是弄不清的,要想学生灵活地解答类似题目,教师就要由此及彼,我从电脑中再次调出例8,通过操作鼠标,改变例8中第二个条件,把多7改为少7,再请同学们分析数量关系,然后让学生多方面地共同评议每一个分析结果,评议过程中,学生便可取长补短,最终深刻地理解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方法,协作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五)巩固深化
练习是巩固意义建构的有效途径。我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了一些帮助学生重建认识结构的练习。拍手游戏、选择题、A组题、B组题、思考题、形式多样化,其中A组题,B组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做。
在每一题练习中,我设计了有效的练习提示和智能评分,让学生本人通过练习与智能评分检测哪些已掌握,哪此还是不懂,学生根据评分结果,在练习中进行再学习。教师在监控器的帮助下,分析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有未懂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使这部分学生拾遗补缺,若发现学得轻松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打开题库,让他们再往更高一层学习。在此学习环境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效果
通过实践与探索,该课题组取得可喜的成绩。
(1)活动课《游乐园中的数学》获市一等奖,并作为全市的示范课。
(2)历年奥林匹克赛,试验班有30%同学获奖。
(3)是否喜欢在网络教室上数学课,情况调查如下:
|
很喜欢 |
喜欢 |
一般 |
不喜欢 |
试验班人数 (45人) |
40人 |
3人 |
2人 |
0 |
(4)与非试验班相比,试验班的同学计算正确率99%,非试验班的同学计算正确率90%。试验班的同学应用题分析能力强,思维灵活。
(5)每学期期末考试情况如下
|
重点率 (98~100) |
优秀率 (95~100) |
合格率 |
试验班 |
44% |
80% |
100% |
非试验班 |
10% |
35% |
98% |
(6)试验班的同学团结协作,勇于探索,具有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
谢幼如编著,《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