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习科学的能力
作者:苏文辉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摘 要】 电教手段是指在现代化教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结合,高质量、高效率地传送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自然教学中不同的教例,阐述如何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理解能力等学习科学的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电教手段 培养
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电教媒体能使事物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可以把事物分开和组合,能直观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在自然教学中,借助电教手段,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在自然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运用电教手段。例如,教学《花的构造》一课,要求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解剖白菜花来了解花的构造,使学生了解解剖方法,掌握解剖技能,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白菜花很小。雌蕊和雄蕊又很纤细、娇弱,解剖时如果方法不对,极易损坏花蕊,在教学中如果用白菜花的实体进行解剖示范,学生无论如何也看不清解剖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没办法科学准确地解剖白菜花,进而了解不到组成花的各个部分,难达到教学目的。这时,我采用了电教手段,课前把解剖白菜花的步骤和方法录制成录像,教学时播放录像,这样,电视屏幕上就会出现清晰的解剖过程,还有简明扼要的说明和注意事项。这样,既扩大了观察的范围,又提高教学效率,强化直观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在这基础上,再解剖白菜花的实物,学生解剖动作熟练准确,进而对花的构造及解剖的方法就有了更深刻、透彻的认识,这样既突破教学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在教《植物的叶》时,将各种较常见的具有不同形状的叶用投影显示出来,由于叶子是学生常见的,对叶片的实体有较深刻的认识,就让学生进行观察,找出叶子的异同点,使学生归纳出叶子是由叶片、叶柄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从叶形来分可分为带形叶、卵形叶、心形叶、扇形叶、披针形叶、掌形叶、针形叶等,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异同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宏观、微观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认识自然界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需要进行观察和实验,而对于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需要经过理性加工,才能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对于一些不易直接观察的自然现象又难以用语言表达明白的,便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再现宏观世界的自然现象。在自然课本中,有不少内容是揭示自然界的宏观运动及宇宙星体的运行,具有空间上的广阔性和时间上的久延性,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真实地观察到《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火山》和《无限宇宙》等许多内容。教学中如果凭空说教,单纯描述,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缺乏实在的依托,不可能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运用电教手段,却能拉远为近,化昔为今,展现这些运动及现象,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事实准备。如教学《日食和月食》时,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具体、形象的认识,利用电脑光盘显示,模拟了日食的全过程,展现太阳总是西边先亏,太阳被挡部分总是弧形的,有时太阳全部挡住等客观事实,让学生根据电脑的显示,推断日食的成因,提出假说:可能是月亮在地球的影子,通过显示,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日、月、地三个天体间的运动关系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互相位置,理解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此外,对于在自然教学中要表现事物的微观变化的,也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化小为大,化虚为实,增强感性认识。如第五册《溶解现象》一课时,为了讲清溶解是怎么回事,具有什么待征,以及对溶解概念的理解这一难点,以便让学生掌握溶解与不溶解这两种不同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概念广泛联系实际,并通过独立的研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于两种不同教法进行比较,一种是传统的手段演示实验:把沙子和二氧化锰分别放进两个盛水的烧杯里,学生对沙子沉降杯底看得比较清楚,而二氧化锰均匀地分散水中的程看不清楚。这样,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受到了极大阻碍,对抽象的溶解概念掌握和理解就非常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其他班采用第二种教法——电教演示实验法,其做法是在视频投影机上放好装有适量水的烧杯,然后把细沙投放于水中。这时在银幕上就出现在沙子慢慢下沉的现象,当细沙全部沉入水底时,银幕上出现了一个黑影,图像很清晰,学生看得十分清楚。随后,我又把二氧化锰放进另一水杯中进行投影演示,这时在银幕上可看到二氧化锰小颗粒起初慢慢向水中扩散,一丝丝紫色的线条向水的四周渗透,银幕上的现象十分明显。几分钟后,二氧化锰全部消失(分散)在水中,使整个杯中的水变成紫红色,这时银幕上的图象十分清楚。学生观察了溶解现象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就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加深了记忆。运用电教手段能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于解决的难点等问题,扩大了实验事实,增加了可视范围,方便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在自然课中的人体构造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由于其特点是有些不能直接进行感知,而又可根据可感知的事物特征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及作用。如《耳朵的科学》一课中鼓膜的作用等。教学时,如果照书中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制作,其实验器具成功率较低,而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时,也由于火柴棍的振动较微弱,学生稍远一些就看不清,这时就借助投影,发挥投影仪能化小为大的特长,用透明胶片制成话筒,然后将其放在投影仪的写字台上,对着话筒大声喊叫,通过投影放大,全体学生都能在屏幕中看到火柴棍的振动,在通过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这现象,间接推断出耳朵内部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出现电脑光盘的显示图,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推理判断是否正确,从而解决了对耳朵内部鼓膜的位置、构造、用途等问题,也弄清耳朵能听到声音的原因。同时,也知道保护自己的鼓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是小学生学习自然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事物,获得知识;通过实验,掌握各种实验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说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借助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可见度大,实验过程显得清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自然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温度和温度计》一课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为了使学生在温度计测定物体温度的实验中,能够正确地持温度计和读数,教学时,利用投影的方法,采用活动投影片,在定片上画出一个学生,转动动片,由于学生能够看温度计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温度计数值也不同。这样,在老师的讲述和投影的演示下,就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看温度表时,视线要与温度表液柱顶端相平的道理,从而掌握使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方法及操作技能。在《电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电磁铁磁极变化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往教师演示,总有部分学生看不清,如果学生自己实验,也由于操作等原因,有些学生会搞错,掌握不了。而借助投影仪,将两个电流异(同)向的电磁铁同时放置在投影仪上分别实验,反复比较,学生看得清楚、明确实验的操作步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由于学生正处在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利用电教手段,把比较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东西,使学生于易理解,加深认识,培养他们地理解能力。例如在《鱼》一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鱼类是怎样在水中游泳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鱼是靠腮呼吸适于水中生活,靠增加或减少鱼鳔的气体来调节鱼在水中的深度的。由于活鱼的鱼鳔无法看清,若才用解剖实验,又只能看到鱼鳔而看不到它的运动规律,而通过电脑光盘显示鱼鳔的位置,利用录像模拟鱼鳔的运动,就呈现当鱼由水的深层上升时,鱼鳔内的气体膨胀,体积增加,从而鱼体比重减少,鱼体上升,这时候如果鱼要停留下来不再继续上升,鱼鳔就会排出一些气体,这时,再展示鱼鳔排气体的景象,通过采用电教手段,使学生清楚地看到鱼膘的膨胀和缩小,看到鱼鳔的运动规律,这样,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使学生对鱼的运动规律有了更深,更透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之,采用电教手段,进行小学自然教学,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材料,弥补实验设备及实体的不足,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维,从中找出事物之间的内联系,从而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培养和发展他们学科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自然教学大纲》
国家教育委员会
[2]
徐庆尧 《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小学自然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