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陈艳祥 夏炜

湖北黄冈市实验小学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迫使我们摒弃应试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核心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三点:

1、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充分挖掘教材固有的创新因素来丰富学生的创新思想。

3、通过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其科学必将落后,这样的民族必遭挨打。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确保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摒弃应试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由于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核心素质,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何谓创新?所谓创新,即创造崭新的思想、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三种情形均可视为创新:①其思想和方法对于全人类而言是前所未有的;②其思想和方法对于成年人而言并不新鲜,但对于同等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却是前所未有的;③其思想和方法对于别的学生而言并不新鲜,但对某个学生个体而言是前所未有的。

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须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应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中世纪的西欧,神学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这种以神为中心的社会氛围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智慧和创新意识,结果使得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留下的科学和文化成果几乎被扼杀。西方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黑暗而漫长的千年”。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才日渐形成并深入人心,随着人性的解放,全社会的智慧和创新欲望全部释放出来了。文艺复兴运动使科学和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使人类的文明中心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

中国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在这个时期学术氛围十分宽松,涌现了以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他们独创性的思想光辉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着无尽的启迪。以后,随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实施以及汉代“儒家独尊”的推行,“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宣告结束了。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统治下,虽然也曾出现了汉、唐的鼎盛和宋、元的繁荣,但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再也未出现过春秋时期那批泰斗级的巨匠。

以上历史事实说明,人的个性的解放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首要条件,只有当人真正成为世界的主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新欲望才能被激发。同理,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求教师应该切实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得对学生的外在要求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宽松、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的课堂答问,教师都应该给予正面的评价。对于任何闪现有创意火花的回答,都应该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欢乐;对于错误的回答,应鼓励学生“再想一想”,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对于胆小的学生,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即使错了也不要紧。”,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保护。要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向权威质疑。小学生心目中的数学权威往往就是他(她)的数学老师。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都应该耐心、细致地予以解答,并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及时予以表扬。对于学生作业中表现出的独特解法,除在学生的作业本上附上鼓励性评语外,还可以请该生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解法,让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其创新的欢乐。

  二、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固有的创新因素来丰富学生的创新思想。

    丰富的创新思想可帮助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举一反三,涌现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蕴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解决问题的思想,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并不新奇,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出来,就可以利用它们丰富学生的创新思想。

    如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面积》一课,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就蕴藏着图形转化的创新思想。教材中,先把圆平均分成16个扇形,再用这些扇形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就可以拼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如图)。

这种转化图形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当他们亲眼看到一个圆形居然转化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时,都感到惊讶和神奇,同时这种转化思想和方法也在他们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有了这种转化思想,以后他们再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时,会很容易想到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这样,借助今天掌握的创新思想就可以实现明天的自我创新。

实际上,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小学数学教材的每一课中都渗透着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我们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随着创新思想在学生脑海中的日积月累,当学生面临实际问题时,一个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必将源源不断地产生。丰富的创新思想的积累为创造性解决方法的产生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三、我们还应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而学生的收获却绝不会相同。同样的教学内容,选取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选取另一种教学方法,却可能使学生失去创新的机会。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以下三种教学方法都可以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但学生的真正收获却迥然不同。

方法1 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用下图及等式 = = 来印证                    

    方法2 先请学生在三张相同的纸条上涂上颜色,分别表示出(如上图),再请学生比较涂色部分的长短,得出“ = = ”的结论,接着请学生从左到右观察等式“ = = ”,看分子与分母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请学生从右到左观察等式,看分子与分母是怎样变化的;最后请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方法3  课前请学生准备好三张相同的纸条。先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利用手中的纸条,比较出 的大小呢?”;当学生自己想到用涂色的方法分别表示出 (如上图),并且得出了 = = 的结论时,再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问题提出后,请学生自由地谈谈自己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直到全班学生形成共识并“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很显然,方法1有“填鸭式”之嫌,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创新机会和创新体验。方法2可培养学生从个别现象中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但固化了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这样做,虽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创造观察方法的机会。方法3不但培养了学生从个别现象中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数大小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自我创造观察方法的能力。不得不承认,方法3比方法2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

    可见,如果注意优化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创新机会。相反,如果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将会使教学内容中固有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失去,这样,学生虽然可能掌握了教学内容,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创新的体验,更无从享受创新的愉悦,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

    综上所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那种离开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企图培养创新能力的做法,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只要我们注意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人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才成为可能;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出教材中固有的创新因素,丰富学生的创新思想,就可以保证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尽的创新源泉;只要我们注意优化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创新机会,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创新体验和实践;只要我们注意加强课程内容的改革,真正做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就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无穷乐趣。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这样做下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会日渐形成。

    要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这一几代人的梦想,公民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