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专家点评汇总

林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充分体现了跨越式课程“大输入大输出”的特点,结合“学本课题”努力营造了一个富有“生气”的课堂氛围。可以说是一节语文味浓、自主性强的好课。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亮点有:

一、 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林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 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准确 合理,为本节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本课的亮点之二。课文题目为“毁灭” ,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 去,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过去的美好,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更 能激起人们的痛惜与仇恨。 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然而, 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阅读课文 感悟、想象等在脑海中再现昔日的景观,对此,林老师借助课件让学生回顾课文,有重点、有层次地理解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或联系生活经验, 或展开想像来理解金碧辉煌的殿堂大气之美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秀气之美。更喜的是教师巧妙地引出 “„„ 也有„„” 这个关联连词语让学生感受其妙处, 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也”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应有尽有,同时也体会到这样的句式在这句话里所表达的含蓄的自豪感,从而自然感受到了作者用词讲究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加之范读、引读、齐读、默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就有滋有味地将自己的感悟尽情地表达出来了。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一个如诗入画的、梦幻般的皇家园林已在脑海中了……

三、注重以情激情,以情传情是本课的亮点之三。整堂课都将一种揪人肺腑的情感贯穿始终,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每位学生都被圆明园的宏伟壮观所深深感染,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充满无比仇恨。这使得教学主题与思想达到自然的升华,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恰当的资料拓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是本课的亮点之四。40分钟的时间是短暂的,而相关资料的补充对学生的理解感悟又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在用好、用足教材的前提下,适当引进相关资源,很好地为文本的学习服务也是讲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林老师的这节课能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到好处地引入相关资料,提供相关的几篇阅读文章,使学生的心潮在扩充材料的推波助澜下,像海浪般一波波涌起,较好地处理了文本与课外资料的关系,既实现了二者的有效整合,又实现了跨越式“大输入”的要求。

五、运用现代化媒体创设情境,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真情是本课成功的亮点之五。教学时,林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感悟体验,再现史诗影片片断,领略圆明园昔日辉煌,在辅以电影《火烧圆明园》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镜头,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写话环节能结合课文特点、重点及充分利用拓展的资料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让学生选出读后感受。学生在课文和拓展文章的基础上情感得到很好的激发,写起来水到渠成,情感充沛。而且林老师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为学困生提供了写作范本,让他们克服下笔的困难,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前面“大输入“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跨越式课程的“大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