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名师点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开创思维,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

1.紧扣文眼,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教师就紧紧把握住课文的文眼,即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引擎全篇,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始终围绕“奇特、奇丽”这两个词来开展阅读、品读教学,并自然升华到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上来,使得授课过程重点突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2.在读中领悟语言,体会情感

语文是有情的,优美的文字形体,潜在的语言内涵,无不包含着一个“情”字。在教学中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在情感上的感染力,精心预设,精心准备,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魅力,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体验。比如,对文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句子的教学,教师先通过媒体图片让学生感知“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的景色;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去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再说出自己知道的其他描写花的词语。结合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样,既领悟了用词的准确生动,又感受了句子的优美。品读的同时还让学生展开想象加深情感的体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翩翩起舞的花,美丽多姿”;“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使人呼吸到花的香味,使人看了应接不暇”;“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窗台前五颜六色、婀娜多姿的花朵,听到了蜜蜂在花旁嗡嗡唱歌的声音,还听到人们赞叹花的美丽,仿佛闻到了芳香四溢的花香......”这些个性飞扬的回答和诵读,表明孩子们体会到了德国的景美,人更美。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情感体验。“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为全文的中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做好铺垫。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要求,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有效统一和具体体现。

3.读说结合,在读中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将阅读得来的感悟经过自己的思维,以口语的形式感情表达出来。在品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时,教师出示这样的句式“ 变了, 变了, 变了,但是 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让生发挥合理想象填空。在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时,老师要求学生以季老先生的口吻说说《美丽的梦》,在课堂上,我们也听到了,学生的梦很温馨感人。这些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感悟,更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4.引读为主,读中得到情感升华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善于点拨,以引读为主,开启智慧,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使学生在朗读中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品味“走过任何一条街......”这句话,教师巧妙变着形式让学生反复读,又让学生角色体验自己是不同身份的人走在如花似锦的街头的感受,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熟读成诵,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品读感悟歌颂德国人高尚境界的那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更是展示了亮点,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情感得以升华。读最后一段时,着重体会“有、没有”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读出自己感悟到的由衷的赞叹之情。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教师通过朗读季羡林先生和温家宝总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诠释,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教育与熏陶,情感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