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鸡和兔子的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情景图,了解古代“鸡兔同笼”问题) 
		师:读情景图,你能读懂情景图中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是出自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题。 
		师:你明白上面的问题说的什么意思吗? 
		生:它的意思是说,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题是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从题目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了我们神魔数学问题? 
		生:发现了鸡和兔子共三十五只,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板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设计意图:从我国古代数学趣题直接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的悠久与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师: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可以从例1的简单问题入手分析。在简单问题中找到方法和策略,然后运用此方法和策略去解答数量较大的问题,在数学上,这叫“化繁为简、从简单情况入手”。 
		(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例1) 
		师:读题,你能找出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吗? 
		生1:已知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生2:所求问题是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从上面数,有8个头”说明了什么? 
		生:“从上面数,有8个头”就是说鸡和兔一共有8只。 
		师:“从下面数,有26只脚”说明了什么? 
		生:“从下面数,有26只脚”就是说鸡脚和兔脚的和是26只。 
		师:有了上面这些信息,谁先来猜猜,笼子里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 
		(给予少许时间让学生猜测) 
		
		师下面同学们拿出导学案,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如何运用导学案上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1.列表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 
			
				
					| 
					鸡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0 |  
					| 
					兔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脚的只数 | 
					
					16 | 
					
					18 | 
					
					20 | 
					
					22 | 
					
					24 | 
					
					26 | 
					
					28 | 
					
					30 | 
					
					32 |  
		  师:通过列表法,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答案了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通过列表,发现鸡的只数越少,则兔的只数就越多,脚的只数也就越多;鸡的只数越多,兔的只数就越少,脚的只数也就越少。 
		生2:当3只鸡、5只兔时,脚的只数和正好是26只,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5只兔。 
		师:这个方法能帮我们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2. 画图法. 
		(2)  (用 
		   代表鸡,用   代表兔子) 
		
		①如果全是鸡怎样画      ②发现腿数不够该怎样补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 
		      只鸡,      只兔。 
		  
		
		①如果全是兔子怎样画      ②发现腿数多了要补上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 
		      只鸡,      只兔。 
		  
		3.们能不能讲上面的图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师:如果假设笼子中全部是鸡,会出现什么结果?和题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鸡,则脚有8×2=16(只),这样脚比原来少了26-16=10(只)。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生:因为把兔看成鸡,每只兔少看了4-2=2(只)脚,也就是说兔有10÷2=5(只),这样鸡就有8-5=3(只)。 
		师:想一想,你能把上面的想法写出算式吗? 
		生:兔的只数是(26-2×8)÷(4-2)=5(只),鸡的只数是8-5=3(只)。 
		师:如果假设全部是兔,你会解答吗?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假设全是兔,则脚有8×4=32(只),这样脚比实际多了32-26=6(只),因为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要多出4-2=2(只)脚,所以鸡一共有6÷2=3(只),这样兔就有8-3=5(只)。 
		师:你能把上面的想法写出算式吗? 
		生:鸡的只数是(8×4-26)÷(4-2)=3(只),兔的只数是8-3=5(只)。 
		3.用假设法解答《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师:你会用假设法解答《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吗?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假设全是鸡,则兔的只数是(94-35×2)÷(4-2)=12(只),鸡的只数是35-12=23(只)。 
		生2:假设全是兔,则鸡的只数是(35×4-94)÷(4-2)=23(只),兔的只数是35-23=12(只)。 
		师:你能检验你的答案是否正确吗? 
		生:12×4+23×2=94(条),所以正确。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巩固深化 
		
		完成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和鹤各有几只? 
		
		
		四、总结延伸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法进行分析,还可以用假设的方法解决。 
		生2:采用“假设法”时,先假设都是同一种事物(或都是另一种事物),再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进行修正、推算。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化繁为简、从简单情况入手”的数学思想方法。 
		生2: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 
		  | 
		  
		  
		  
		  
		  
		  
		  
		  
		  
		  
		  
		  | 
	
		| 
		教学反思: 
		  
		1.数学教学要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得到思维锻炼,“鸡兔同笼”问题就属于这类问题。在生活中,“鸡兔同笼”的现象很少碰到,没见过有人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即使放在一个笼子里又有谁会去数它们的脚呢,直接数头不就行了?那么是不是说“鸡兔同笼”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显然不是,“鸡兔同笼”问题,是让我们在鸡、兔脚数的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并采用有效的手段来解决数学问题。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节课中,主要通过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 
		3.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背景不同,他们对解答此类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提出统一要求,要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本节,师生共同经历了列表法、假设法等,最后比较哪种算法比较好。这样教学既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也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