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综合课例
 
             首页>>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上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节课后,我对上课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是这样的:全班 46 人,喜欢这节课的 42 人,感觉一般的4 人。喜欢的原因中,除了感觉老师讲的生动、有趣、感人,喜欢课件中的插图等原因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首先就是老师教会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学会写诗,我喜欢自己写的诗。有的学生说:“希望每节课都有这样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理解着写一首诗。”可见,适时适度的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练笔是很必要的。孩子们喜欢在学习、理解、体悟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写一写,这种实践才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运用中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运用过程中孩子的语文能力提升了。

    其次,孩子们更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作品,很有成就感。有的学生说:“能不能增加互动环节,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希望多给一些展示的机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是快乐的。如果可能让我们演一演吧。”可见,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作品,这种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就是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这样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巧妙地把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习得语言融合在一起。当然我还有很多的不足:

1.  主线问题抛出去,没有拾起来。使课堂琐碎。

2.  教育方法太单一,不灵活。创设情境这一方法使用过多,使学生情感疲劳。

3.  学习方法的教学应渗透到各个环节,结合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巧妙地适时的渗透给学生而不是课后总结。

    还有就是老师的过渡语太多,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像林语堂说的: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还更广阔的天地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飞翔,这些是我努力的方向。

 

 

 

丰宁县窄岭实验小学   制作人: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