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教 学 设 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回归文本,在原文注释及工具书的辅助下准确解读文本,充分发挥文本效益,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一篇精读课文。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熟悉文本内容,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等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实记作者姓名、朝代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

2.借助课下注释,结合语境翻译课文,解决难译字并完成检测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点评课外两篇“铭”,并进行仿写

 

.过程与方法

多种诵读相结合,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评价,辨析及仿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2.在点评和仿写中深刻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多方式诵读,明确字音及诵读节奏,感受音韵美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在理解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对课外文章进行筛选和点评

 

教学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案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阅文言字词,并对难懂之处做出记录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

普通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介绍作者,故事导入

1. 介绍作者

2. 用作者的故事导入本课

3.从题目入手,结合故事和课下注释,让学生了解“铭”的文体特点。

1.看大屏幕

2.倾听故事

3.结合故事及课下注释,说说“铭”的特点

用与作者相关的历史故事导入

1.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及其生平

2.方便学生理解作者的性格特征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陋室

1.指名读

2.归纳易错字音

3.小组齐读,点评

4.欣赏范读

5.配乐朗读,点评

1.多次朗读课文

2.倾听

3.归纳易错读音

4.小组齐读

 

在诵读过程中筛选重点字词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快速熟悉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三:

走进陋室

引导,随时指点

1.自主翻译课文,提出疑难

2.小组交流难译字词

3.班级交流,进行小检测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课文的翻译工作,层层上升,最终解决疑难问题

四:

感受陋室

1.通过翻译课文,我们得知整篇课文都在围绕“陋室”做文章。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陋室”为题呢?

 

2.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来证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证明)

 

 

3.延伸课下注释“何陋之有”

 

 

 

4.介绍“托物言志”手法

1.明确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分析课文内容,找出陋室不陋的原因

 

 

 

 

 

 

3.明确作者的志趣情操

 

 

 

 

4.看屏幕,了解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题目

明确“陋室不陋”的原因

引出“托物言志”的手法

使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志趣情操

五:拓展延伸

1.给出两篇课外“铭”,学生点评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_______铭》,使用托物言志手法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1.筛选《教室铭》和《公仆铭》,并点评反映了怎样的志趣

 

 

2.仿写

知识迁移,对其它“铭”做点评,看学生是否能找到作者的通过“物”所言明的“志向”

 

通过写作,对“托物言志”手法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附件: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唐)

                托物言志

           陋室—————→德馨

                四周环境

                交往人群

                日常生活

 


 
 

授课教师: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附属学校 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