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备课类

创建时间:2017-12-21 16:44

学习时间:暂无|年级:七年级下 | 教材:人教版新课标

  • 学习目标:

    暂无学习目标
  • 简介:

    本课内容是平面几何的基础和重点,为后期平面几何涉及到的辨别和计算做铺垫。主要学习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的性质,再考虑特殊情况下的垂直关系,学习有关垂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教材分析
教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 (该小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完成,本方案为第一节的前半部分内容。) 本课内容是平面几何的基础和重点,为后期平面几何涉及到的辨别和计算做铺垫。主要学习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的性质,再考虑特殊情况下的垂直关系,学习有关垂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计算。 3.理解两直线垂直的概念以及垂线、垂足的定义,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并能找到垂足。 4.掌握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2.经历观察垂线、实际动手操作作图、总结归纳概括垂线的性质、讨论交流垂线段最短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作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身边相交线的数学模型,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重难点
重点:1.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2.垂线的概念、性质1和作图 难点:1.对顶角性质的探索,在复杂图形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 2.垂线的作图 3.综合运用垂线、对顶角和邻补角解题
学情分析
1.知识结构:学生在上一章的内容中学习过了几何图形和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对于直线与角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这一章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建立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基础上。 2.能力水平:初一学生基本具有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形式,本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思维活动: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思维比较活跃和扩散,有利于自主探究式学习。

情境导入


教师支持
1.回顾上一章学习的内容:基本的平面图形包括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2.过渡到新的一章的学习:从上一章的一条直线过渡到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列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3.引导学生查看ppt上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两条直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活动
查看资源
:
活动备注
ppt
活动资源
回顾旧知识并过渡到新知识,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列举身边例子、在图片中寻找出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主动思考,形成概念


教师支持
1.板书:画两条相交直线,并标出∠1,∠2,∠3,∠4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四个角中任意两个角组成一对,一共可以组成几对呢? 3.列举剪刀的例子,把剪刀近似看作两条相交线。 4.引出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定义:在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学生活动
查看资源
:
活动备注
ppt
活动资源
引导学生按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并针对分类的原因进行探索和交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探究性质,巩固练习


教师支持
1.提出问题: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度,那么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又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 2.运用以下图形讲解: 3.引出“同角的补角相等”,并运用它得出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课堂练习: 5.有两个木条a和b,用钉子将它们钉在一起,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其中有哪些邻补角和对顶角?如果∠1=30°,其他的三个角分别为多少度?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ppt
活动资源
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推理,得到本节课的重点——对顶角相等,让学生深刻理解性质。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成功,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建立几何模型的能力。

内容过渡


教师支持
1.当角度特殊为90°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吗?你能试着给垂直下个定义吗?(提醒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 3.给出垂线、垂直、垂足的概念 4.垂直的记法、读法,归纳: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为O,记作“AB⊥CD,垂足为O” 5.垂直定义的应用: ∵∠AOC=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ppt
活动资源
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广泛联想,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两直线垂直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可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

思索探究


教师支持
1.板书:运用教具任意画出一条直线a。 2.问题1: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a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a上一点A画a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a外一点B画a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指出、纠正学生发生的错误。 4.通过画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 垂线的性质1: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提出问题: (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 (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ppt
活动资源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总结垂线的性质1,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课堂练习


教师支持
1.课堂练习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点,OE⊥AB,∠1=125°,求∠COE的度数。 2.课堂练习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CD于点O,OD平分∠BOF,∠BOE=50°,求∠AOC、∠EOF、∠AOF的度数 。 3.引导学生写好计算过程。 4.板书:两道练习题的解答过程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ppt
活动资源
通过课堂练习题,回顾整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巩固对顶角、邻补角、垂直的概念。

课堂小结


教师支持
1.对顶角、邻补角定义 2.对顶角性质 3.垂线、垂足、垂直的定义 4.垂线的性质1 5.垂线的作图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ppt
活动资源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成为“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相交线_杨雯.zip

预览 下载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