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系和气候

备课类

创建时间:2019-05-27 15:45

学习时间:暂无|年级:八年级下 | 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

  • 学习目标:

    暂无学习目标
  • 简介:

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基本理念给出了明确要求:要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选择“一则新闻”入手,整合教材,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材料供学生学习和分析,用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生活现象。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应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应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学习。而学习者应当在一定的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创设真实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倡导,在情境中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更容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本节课结合我国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作为情境背景,利用教师所给的学习资料,完成逐层设定的问题,培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本节课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最近召开的亚洲文明大会,河流是文明发展的摇篮。在不同历史时期,河流不仅是人类的饮用水源,供给农业和工业生产用水,还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聚落也往往沿河流分布。在生产力日益发达的今天,人类对于河流的开发更多:建造水利工程、水能开发、水资源调配、旅游等。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开发,因为这是连接中国和东盟的黄金通道,是极富发展潜力的地区,也是受到全球广泛关注的地区,也是我国发展“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从一则新闻入手,创设情境,选取澜沧江—湄公河的流域作为区域研究对象,结合所给地图和材料,分析河流在中国和越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澜沧江—湄公河沿岸的国家因为这条河流而联系在一起,中国参与开发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对于发展我国西南地区经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所给资料,培养学生利用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打破常规区域概念,选取河流的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结合所给资料认识流域水文水系特征,认识区域特征。
教学目标
1.根据所给气候直方图和资料,分析越南旱灾的形成原因。 2.在地图上指出澜沧江—湄公河,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其源流特点和主要水文特征。 3.结合地图和资料,说出澜沧江—湄公河在流经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结合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地图和资料,说出澜沧江—湄公河在流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所给资料,分析越南旱灾的形成原因。 在地图上指出澜沧江—湄公河,运用地图和 资料分析其源流特点和主要水文特征。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一则“中越两国水资源跨国调配”新闻作为导入,整合教材,设置七个问题,层层深入,力图达到教学目标:问题一结合所给资料分析越南旱灾的原因,问题二分析中越两国的关系,问题三找出中越两国水资源跨国调配的河流;问题四结合河流流向分析中越两国水资源调配的科学依据;问题五分析我国河段河流水的来源;问题六分析跨国水资源调配过程中的跨国合作问题;问题七分析我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的意义。在这七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成了“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的课程标准,也涉及到了“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课程标准。 【学生分析】 初二五班作为一个普通班,经过将近两年的初中地理系统学习,对于地理知识与读图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有地理尖子生,思维较为活跃。但是在较难的地理问题上还存在知识掌握不牢固、分析不全面的问题,而且学生分层比较严重。需要老师耐心引导,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况,调整学习节奏。

导入



教学过程



教学总结



课上练习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