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治理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标题:

     

    信息化助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突出问题与突破路径

    • 摘要:

      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治理开辟了崭新思路,在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也起到技术支撑作用。但是技术的膨胀不等于治理的革新,如何使用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升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至关重要问题。研究首先梳理了教育治理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其次,提出当今教育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研究基于元治理理念与协同治理理念,从转变观念、顶层设计、协同治理、平台搭建和制度建设这五个方面提出突破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治理  教育治理现代化  突出问题  突破路径

    • 一、引言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定位和策略。二零一九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文件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列为重要发展的目标之一,要求通过“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随着物联网、5G、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主体间的沟通渠道和信息交互提供了更多选择。 技术的嵌入不仅为重塑教育治理结构搭建了新的框架,也为教育治理这一研究主题注入新鲜的血液。

    • 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一)教育治理

            “治理governance)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世界银行商榷非洲发展的报告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的思想逐渐传入我国。自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有关治理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当治理与教育融合,便产生了教育治理的概念。在2007年,王晓辉开始界定教育治理的范畴,他认为教育治理不仅要以教育主体多元化为前提,还要注重对教育导航、教育决策和教育调节的建立;在2014年,褚宏启教授为教育治理概念增添新的内容,他认为教育治理是指通过制度的安排,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合作管理教育公共事务,最终达到善教和善治;在2018年,戚晓思把教育治理作为教育行政的一种方式,他认为,要想推动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就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主体的能动性。概而言之,教育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来促进协同的治理。综上,笔者认为:教育治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对教育进行管理,以实现国家教育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为根本目标,反映效率、公平、开放、包容、共享、法制等社会多元价值的一种治理模式。

    (二)教育治理现代化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治理与现代发展的的深度融合。国内的研究者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概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是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如陈金芳教授认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指在教育治理体系的框架下,增强按照各项制度治教的本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效管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1];侯浩翔也是基于教育治理体系的框架,认为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综合运用各项制度法规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将制度优势逐渐转化为有效组织协调的能力[2]。另一方面是从过程的角度出发,如刘冬冬认为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包括教育治理起点、过程和结果在内的教育治理整个过程所具备的能力的现代化3;王永颜提出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应时代发展之需,借助大数据的价值优势重构能力体系的过程4,其直接决定并影响着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5。概而言之,要想对教育治理现代化有清晰的界定还需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的思想指导下,实现教育治理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和实施效果的现代化,这是一个不断优化、持续推进的过程。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特征是教育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 、民主化、教育化和科学化。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治理在信息化的助力下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信息化为多元主体的参与提供支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方便地参与教育治理,使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高效,从而加速了协同治理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化为教育智慧决策提供支持,传统的决策绝大部分是以经验为导向的,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从而导致低效性。而信息化支持下的智慧教育决策可以对教育治理的信息进行系统识别和精准捕捉并进行信息筛选是教育治理达到最优的效果。除此之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育服务流程也变得更加明了,从而实现了精准治理。

    • 三、信息化助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突出问题

    (一)信息化治理的意识匮乏

      信息化手段是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目前,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的融合意识匮乏,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助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治理思维认知存在阻滞性,治理主体因囿于传统治理模式而忽视革新观念的重要性,这种认知思维的滞后性对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造成巨大挑战[6]。除此之外,各个主体没有把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综合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思想决定行动,要破解教育治理之困,还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治理新理念。

    (二)政府的数字化水平不高

      传统的政府遵循的是单向思维和线性思维,没有积极主动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因此政府的治理存在低水平和低效率等问题。例如,传统政府在采集和分析巨量数据方面,不能主动感知教育的发展状态,也不可以提前预测和防范教育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风险,不能为学生和管理者带来精准化、高效化的教育治理服务。数字政府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需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和重构传统型政府,推动政府的数字化转段升级,打造数字政府,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非政府主体功能性缺位

      政府虽然是教育治理的核心推动者,但学校、社会组织和企业等非政府主体也要发挥多元力量,建立合作共赢的局面,重塑教育治理相关工作。目前,传统的行政区划、专业分工、纵向分权的官僚组织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治理的新需求,并面临权力交叉、推诿扯皮、职能重叠、运行效率低下等风险,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技术赋能不成熟、不普及

      虽然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把这些技术应用到教育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一方面,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还存在着数据泄密和数据低效等方面的问题。尽管在教育领域的数据结构多样、数量庞大,但是这些未被筛选与整理的数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大数据。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数据存在的标准不同,数据之间因不兼容、难共享等问题而形成数据孤岛。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尚未达到全部普及的程度。在部分的乡村地区还不能达到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因此急需破解乡村薄弱地区的教育治理困囿。

    (五)信息化发展机制不健全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指明了关键的着力点[7]。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教育管理信息化任务的目标与条件,要全面发展创新型保障机制,努力健全共建、共治和共享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机制。目前,传统的体制与机制并没有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固化的体制使得教育治理现代化转型举步维艰。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健全信息化发展机制的政策,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政策的解读不一致;各自各地为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理难度。

    • 四、信息化助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突破路径

      本文以协同治理理念和元治理理念为基础,结合我国教育治理的实际情况与突出问题,提出要想实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重塑思想理念;第二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的元治理作用;第三要秉承协同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第四要技术赋能教育治理,搭建教育治理大平台;第五要突破治理体制瓶颈,健全治理机制,具体如图1所示。


    1  信息化助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突破路径

    (一)转变观念:重塑理念,思想治理

      立足新时代的新发展要求,教育治理行动要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理念的基础上推进。一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综合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现代化的教育治理理念[8];二是创新教育治理理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改进课程教学结构与专业培养模式,打造开放共享、多元协同合作的新型共同体。三是坚持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异,构建操作性强的教育结构体系,完善教育质量、规模和效益水平,实现教育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平台,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稳步推进。四是坚持教育开放理念,优化“一带一路”教育计划,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积极加入全球教育治理的队伍。

    (二)顶层设计:政府元治,宏观治理

      政府是教育治理的发起者也是最权威的参与者,通过对国家、市场、社会组织等力量进行宏观上的协调管理,明确各主体的定位和作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各方协同交互形成治理合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不仅要重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更要强调政府在教育治理中所发挥的元治理作用。教育治理彰显政府元治,合理把控集中治理与治理主体去中心化的张力,可以有效避免各治理主体囿于自身利益难以达成共同治理目标,主体间权责不明、治理低效乃至失败的局面。

    (三)协同治理:多元共治,精准治理

      在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当中,既需要政府发挥元治理的作用,又要有市场机制的介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通过多元治理,提升各主体的责任意识,明确各主体的治理路径。要重塑在线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应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以多元共同治理为依托不断加大在线教育组织培育扶植力度,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调节作用,重塑并加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直接的关系纽带。要协调政府、学校、企业和市场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对教育进行全方位、全时域、全维度的智能化、精准化、常态化治理,推动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对于单一主体的政府管理,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治理,可通过协调各方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以实现教育精准治理。多元主体共治改变了过去各主体之间权责不明、协调不畅、交流不多、利益分散的局面,克服了功利化、片面化、碎片化的治理弊端,并且通过机制整合、利益驱动、激发活力等形成系统化的治理模式,带来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实现更加优质公平高效有序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四)平台搭建:技术赋能,智能治理

      教育治理平台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中心枢纽,其通过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教育治理的实时监测与数据汇集,各级政府可实时上传、存储、分析、传输有关相关数据,实现教育治理活动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治理平台的搭建有利于与政府相关部门便捷地获取、共享治理数据,打破原有的“数据屏障”,有效避免了传统治理模式下因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的信息流转效率低、沟通困难等现象;同时,各部门通过接受治理中枢的调度优化,实现各部门的高效协同,使得教育治理的效率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五)制度建设:健全机制,法律治理

      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种将治理、法制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趋势。为了实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应注重法制因子的融入。教育治理是法治的治理,一方面将基于现代信息科技的教育服务全流程纳入法治的范畴,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多元主体协同的方式加以治理;另一方面,教育治理也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法制发展的重要因素,寻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辅助,实行智能化法治建设和运行。

    • 五、结语

      处在信息化浪潮下的各个主体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看成简单的工具,应勇于接受环境更新迭代带来的挑战,深度挖掘技术的作用,将技术融入教育治理当中,创新教育治理结构、深化教育治理评价、变革教育治理方法,释放教育创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在治理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展现治理的深度信息化、充分协调化、高度公平化和鲜明国际化等特点,坚持思想治理、宏观治理、精准治理、法律治理协调互进,共同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陈金芳,万作芳.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6,37(10):25-31.

    [2]侯浩翔,钟婉娟.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治理的技术功用与困境突破[J.电化教育研究,20194):40.

    [3]刘冬冬,张新平.教育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价值维度、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77):2.

    [4]王永颜.大数据与教育治理现代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42.

    [5]王永颜.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与路径选择[J.电化教育研究,20178):45.

    [6]沈亚平,陈良雨.教育治理现代化中知识治理的逻辑与运行机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6(09):165-170.DOI:10.13660/j.cnki.42-1112/c.013766.

    [7]沈彦彬,魏子杰,郭嘉欣,魏雪润.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现实图景与未来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3):12-17.

    [8]何水,高向波.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要素与推进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04):16-22.DOI:10.16697/j.1674-5485.2021.04.003.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