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备课类

创建时间:2016-09-19 16:32

学习时间:暂无|年级:四年级上 | 教材:人教社2016年新编教材

  • 学习目标:

    暂无学习目标
  • 简介:

教材分析
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写作,本篇课文的目标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任务情感的变化来表达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如此设计,不仅有效落实的课文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单元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计划3个课时完成,大致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并且处理生字词。此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时代背景,为第二课时深入了解“中华不振”及周恩来为何从小能立下伟大志向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围绕课文主题,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让学生理解“中华不振”,从而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此外,通过拓展阅读材料,进一步感悟周恩来以及其他的名人读书立志的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第三课时:围绕“名人立志”的主题进行主题材料的建构,从而深入体会阅读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名人从小立志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从小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的志向,为整个单元的写作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并体会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 通过拓展阅读材料,进一步感悟周恩来以及其他的名人读书立志的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重难点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多的跨越式课题的实施,本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的能力,具备了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能自主 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同时学生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电脑已成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源、交流发表感受,尽情展示才能的工具和平台。

导入


教师支持
出示名言,复习导入(略)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自主学习,交流点拨


教师支持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认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并对给你印象最深刻、触动最深的一处利用SURF工具进行批注,想想为什么,并写下你的切身感受。 部分学生的批注: 1.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为什么会说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呢?为什么连中国的巡警局也帮助了外国人?以后我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口气,一定要让中国超越别人!(by wuqinglin) 2. 从“衣衫褴褛”这个词,我可以看出:妇女无比的可怜。从“得意洋洋”这个词我可以看出洋人很没良心。(by huangboyi) 3. 我感到气愤:凭什么我们的中国巡警不但不帮我们那可怜的中国妇女,反而还帮肇事的洋人!(by wangguandi) 「设计意图:以一个中心问题导读全篇,去除繁琐分析,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其次学习中要求学生边读边使用SURF这一工具批注,不仅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还能强化学生注意教学重点并潜游于文本的深处去细琢细磨,以求得对“中华不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过渡: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默读课文10—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汇报并相机板书: (陶罐:成为文物 铁罐:无影无踪) 3、指导朗读人们和陶罐的话,读出高兴、兴奋的感情。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交流感想,点拨悟情


教师支持
1.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学生刚才所写下的批注,一起感受一下这些语句给了你什么样的触动!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A 、对!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我们中国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土地却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 学生汇报交流对这一句所写的批注,分享感受。教师指导反馈: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呢?你是如何理解租界的? B、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站在一旁; 学生汇报交流对这一句所写的批注,分享感受。 教师指导反馈:当你读到衣衫褴褛、耀武扬威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学生汇报交流对这一句所写的批注,分享感受。 教师指导反馈:这个妇女的亲人,她原指望……谁知……反而…… 出示PPT,指导学生朗读,进行想象、感悟情感。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通。 2.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可恶的中国巡警,你还看到了哪些人?他们想要做什么? 3.师生紧握拳头读:中国人紧握拳头,想要“惩处”可恨的洋人。 4.那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又敢不敢惩处呢? 「设计意图:文本的情味是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反复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不仅能感悟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还感悟到因中华不振而让中国人无法伸张正义,无可奈何。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提供3条题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练笔。 1、假如铁罐没有消失,当它看到了受欢迎的陶罐以及陶罐对自己的态度,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改写《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倒过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可以叫《铁罐和陶罐》。 3、仿照《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编一个童话故事,注意讲清一个道理。
学生活动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27 陶罐和铁罐 铁罐:自以为是 傲慢无礼→无影无踪 }做人应该谦虚谨慎 陶罐:谦虚、不懦弱、宽容→成为文物 多看别人的长处
学生活动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深入感悟,再次点题


教师支持
1.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啊! 2、从租界回来,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请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 学生随着周恩来的脚步走进租界,目睹衣衫褴褛的妇女受尽欺凌,目睹中国巡警的颠倒是非与无情,目睹中国同胞敢怒不敢言的无奈。此时让学生换位假设自己是周恩来,在中华不振的背景下会思索什么?孩子们定能进一步地感悟周恩来当时那种迫切救国的心情,理解周恩来的伟大之处,整体上把握人物从‘迷茫’到‘立志’的思维发展变化过程,从周恩来的思考中领悟文章的核心内容。」 3. 同学们,这就是租界,这就是外国人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无处说理的租界。当他亲眼目睹了租界发生的一切后,内心再也不平静,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4.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 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在老师激情的引导,动情的诉说中,孩子们荡气回肠反复朗读,自此,学生情感的波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所有学生的共同心声将会是水到渠成。」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教师支持
1. 同学们,这九个字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PPT呈现一组周恩来事迹的图片(包括周恩来读书时代、参加抗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所做出的一系列伟大成绩以及身患重病、联合国为其逝世下半旗等震撼人心的图片)。 「设计意图: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之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立志是行动的起点,因此本拓展环节适当地拓展了人物,补充了周恩来后来是怎样实践自己誓言的相关图片资料,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 2. 相信不管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还是这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图片,都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有关周恩来的故事,以及其他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名人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将你的所思所感所想运用SURF工具记录下来。 拓展阅读篇目:《少年周恩来》、《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立志造桥的茅以升》和《鲁迅三改志向》。 部分学生批注: 1. 都已经深夜了,周恩来还是不睡觉,一定要写完一百个大字才愿意睡觉,这不就是我们所缺的吗?(by wangguandi) 2. 周恩来的两个母亲都去世了,才10岁的他没有放弃生活,不得不带着两个弟弟挑起承重的家担。后来他到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被别人瞧不起,他就和几个弱小的同学作朋友,别的同学也不敢欺负他们了。周恩来不仅认真读书,还帮校工做事,我要向他学习。(by chenyiling) 3. 这几句话体现了周恩来附有同情心、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虽然他很贫穷,但他很喜欢读书,是个聪明、勤奋、爱国、追求上进的好学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长大了也为中国争光!(by lizhiyang) 4. 我觉得如此周恩来如饥耐渴的样子,我好感动!(by HuangQizhen) 3. 学生进入SURF工具中的“我的SURF”,分享交流,思维碰撞。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名人立志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茅以升、鲁迅、钱学森、童第周等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学反思


教师支持
历史,因为真实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训,因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那么,这节课仅仅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还是演说教训的深刻?我想都不是!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因此,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蕴含深刻的道理去激发学生的斗志,用触发深度阅读的SURF工具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促使同学之间的分享交流、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详尽的文字图片材料中感知背景,了解人物;在慷慨激昂的讲解中,荡气回肠的朗读中,引发思考,点燃激情;在与课文紧密关联的拓展阅读中,开拓视野,激发立志;在SURF工具的批注平台中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只有真正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才能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因此课堂上,我紧扣“中华不振”,层层递进。而且“中华不振”不仅是本文的主线,更是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唯一支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巧用了SURF这一批注工具。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感触最深的一处进行批注,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批注时间,以使他们能够潜游于文本的深处去细琢细磨,以求得对“中华不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获取更深刻的体验、更准确或是更多元的结论。因而我们才会在他们的批注中看到这样的感受:如:真是太不公平了!明明是走在自己祖国的土地,怎么就成了乱闯之人了呢?这些巡警怎么能这样做?我们都是同胞啊,怎么他们不帮助自己人却成了外国人的走狗?唉,中华不振啊!这些洋人太没人性了!就因为我们贫穷落后就要受如此欺负吗? …… 就是因为有了SURF这一平台,每个孩子才有了深入思考,深挖情感的机会啊!其次,SURF工具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挖掘情感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共享和交流。学生可以及时利用SURF分享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实现思维及时有效的碰撞,每个学生都可以及时了解到其他同学对于某个问题的感想和触动,从而再次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学生活动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