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备课类

创建时间:2016-09-19 16:32

学习时间:暂无|年级:四年级上 | 教材:人教社2016年新编教材

  • 学习目标:

    暂无学习目标
  • 简介: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难点
学情分析

导入


教师支持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教师支持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铁罐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用尖刻的话来讽刺挖苦陶罐子,要让陶罐下不了台,这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语?(奚落),相信现在大家对“奚落”这个词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从铁罐奚落陶罐的话中,你发现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吗?出示课件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课件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故事还未结束呢,出示句子:“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许多许多年后,陶罐是不是像铁罐说的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所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也不怕?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默读10——17自然段,找出写他们变化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铁罐到底哪儿去了呢?出示补充资料,帮助理解。聪明小博士告诉我们:铁很活泼,能和氧结合变成氧化铁,那是一种红褐色粉末,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铁生锈后的样子。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年代久远,铁罐一层层氧化,一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这就是铁罐最后无踪无影的原因。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看完故事和资料,你认为铁罐是不是只有长处,陶罐只有短处?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铁罐仗着自己坚固的长处那么刻薄地一次又一次地奚落陶罐,然而结果却无影无踪。而陶罐呢?从来不对自己的优点沾沾自喜,许多年过去了,还是那样朴素美观,变成了无价之宝。我想学到这儿,故事对大家有一定的启发吧。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学习生字生词


教师支持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请大家按照刚才学习《陶罐和铁罐》的方法, 从书上找出描写小鹿的神态、角和腿的特点的词语,从这些地方你能概括出小鹿的性格吗?再帮老师完成板书。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课件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小鹿最后怎样说的?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 送命——逃生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我们学习过《陶罐和铁罐》,也读完了《狮子和鹿》这篇故事,它又给你什么启发呢?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拓展阅读


教师支持
拓展阅读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小练笔


教师支持
写一件你成长中记忆深刻的事。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复习导入


教师支持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学习课文,感知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教师支持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4、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7)、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5、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全文总结,升华情感


教师支持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拓展阅读。


教师支持
拓展阅读。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小练笔


教师支持
写一写你为什么而读书?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