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备课类

创建时间:2016-09-19 16:32

学习时间:暂无|年级:四年级上 | 教材:人教社2016年新编教材

  • 学习目标:

    暂无学习目标
  • 简介: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 ”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巡和嚷”。 2、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文本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情况,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导入


教师支持
1、出示图片,学生看完图片。 介绍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们,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中国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 2、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师支持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来,谁会读? 2、检测生字新词。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 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是多音字) 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3、学生积累描写天气和神态描写的成语。 4、指导书写重点字“巡、嚷”。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1.铁罐自持这自己的坚硬百般嘲笑陶罐,陶罐却依然谦虚宽容,最后,陶罐有如铁罐所说的变为碎片吗?请默读10~17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2.曾经那么不可一世的铁罐随着时间的流逝氧化消失了,而陶罐却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为了传世古董,如果铁罐此时也听到陶罐说的这番话时,它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支持
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学习《乌塔》一文


教师支持
1、生自由地读课文,要求你们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词情况:洗漱、惬意、号码、反驳、逻辑、语塞。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今天我们学习两篇课文,你们能找到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吗? 都是童话寓言,都讲明了一个道理,讲述故事可以通过角色的对话、神态、动作的来描写,我们在读故事,尤其是寓言故事的时候不仅要积累相应的好词好句,还要细细品味个中的道理。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既生动有趣又能明事理的寓言故事,你们喜欢看吗?阅读天地里面还有,进入阅读天地读读吧,读完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说说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拓展阅读


教师支持
115页《体现“中华不振”的几个方面》 117页《詹天佑》、《东亚病夫的由来》 118页《甲午中日战争》 119页《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