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月光曲

备课类

创建时间:2017-03-28 12:54

学习时间:暂无|年级:六年级上 | 教材:人教社2016年新编教材

  • 学习目标:

    暂无学习目标
  • 简介: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纯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9自然段。   3.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相结合的作用。
重难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联想,体会两者相结合的作用。
学情分析

欣赏音乐,简介贝多芬


教师支持
 1.(播放《月光曲》)听着这首钢琴曲,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大多会围绕旋律优美来说自己的感受)我们都被它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它是怎样谱写成的呢?这里面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了解《月光曲》的故事。   2.(出示贝多芬的图片,音乐继续)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资料的介绍可以随情况删减。也可以请学生先介绍,老师补充)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支持
 (1)“券”读quàn,不读juàn。   (2)“霎”读shà,不读chà。   (3)“茵”读yīn,不读yīnɡ。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纯熟:指功夫深,非常熟练。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指水清澈的样子。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课文中指优美的琴声让兄妹俩听得入了迷,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课文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教师支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月光曲》是他谱写的著名乐曲。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第一层(第2自然段):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9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了一首乐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弹奏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读中感悟,了解创作过程


教师支持
 1.指名读第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   (1)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贝多芬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2)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2.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   (1)指导朗读。   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男的(    )地说    姑娘(    )地说   读时感受盲姑娘的善解人意,感受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感受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的无奈。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更是奢侈而又无望的事情。   (2)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学生甲: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喜欢我的曲子。   学生乙:他们又这么穷,买不起票,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3.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1)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兄妹俩确实太穷?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2)贝多芬不仅看到了他们很穷,还看到了什么?   (3)再次思考: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的?   (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4.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   (1)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2)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听到琴声,盲姑娘会思考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中两个“您”读起来应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   5.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指名读第7自然段。   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      ,想到了       ,想到了      。?   (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他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哇。”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哪!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燃起。   6.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学习第8、9自然段)   (1)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正因为这样的环境才带给了贝多芬灵感。   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身边的兄妹俩是这样的穷苦,但他们却这样热爱音乐、懂得音乐。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他要用自己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播放月光曲,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满了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联想,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联想的部分:皮鞋匠好像……盲姑娘仿佛……   (4)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果把联想的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会那么感人,少了一份美感。)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与文章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5)指导朗读,渗透写作。   ①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再读这一段,一起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②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7.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指名读第10自然段。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为什么他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创作《月光曲》来自当时的特定环境和当时的激情。)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归纳总结


教师支持
今天,我们体会了在记事中加入联想的表达方法,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能使我们的文章更深刻、感人。我们也欣赏了优美的《月光曲》,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去了解贝多芬创作的小故事,欣赏他的作品。
学生活动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课后习题


教师支持
布置任务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LS262

预览 下载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