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讲:虚拟教学研究简介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模块一:虚拟教学研究的前世今生
-
Second Life教育应用经典实验
在Second Life中,教育机构可以创建虚拟岛屿,进行教学活动。一个著名的案例是哈佛大学法学院在Second Life中开设的课程“CyberOne: Law in the Court of Public Opinion”。
实验详情:
- 时间:2006年秋季
- 内容:该课程同时在现实课堂和Second Life中授课,允许远程学生通过虚拟化身参与课堂讨论和模拟法庭。
- 研究:该实验研究了虚拟环境中的临场感、社会交互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结果:研究发现,虚拟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学习,但存在技术门槛和适应性问题。
-
虚拟教学研究与虚拟教研
-
1. 虚拟教学的定义
虚拟教学是一种在现代人才培养观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人类需要进入到虚拟空间中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形式。在虚拟教学中,包括虚拟的教师、教室和实验室,会在其中进行虚拟的研讨等活动。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教与学的活动,都可以成为虚拟教学。从狭义上来说,虚拟教学指的就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虚拟环境之中,将客观现实进行再现,从而让学生通过逼真的模拟来更多的掌握知识要点,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感受来获得知识和信息。
——Ayan(阿阳) A .VR技术的虚拟教学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7.
虚拟教育(V irtualEducation)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分不开的,它是一种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相区别的新型教育形式。一种意见认为:虚拟教育是指任何一种发生在虚拟现实或虚拟教室中的学习过程。在虚拟教育形式下,人们从事学习的场所之所以称之为“虚拟”的,是因为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互联网产生后,它就是一种较好地从事虚拟教育的媒介。它能打破传统教育形式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和教师,只要通过连接互联网,就可以相互交流,沟通信息。——傅家荣.虚拟教育—高等教育面向全球化的竞争战略[J].湖北社会科学,2004,(10):145-147.
虚拟教学是传统教学适应信息技术和现代人才培养观、人类迈世纪学习需求而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其本质是人类进入虚拟空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技术支撑,通过高速计算机、网络与交互式多媒体工作站的结合,让学习者可借助个人工作站参与学习 —— 包括观看多媒体课件、进行虚拟实验),并通过音频、视频及公用计算机工具实现交互,最终在虚拟的赛伯空间中完成教与学的全过程。
——王磊.虚拟教学的理论架构[J].电大教学,2001,(05):4-7.DOI:10.15881/j.cnki.cn33-1304/g4.2001.05.002.
“Virtual education is a growing and evolving system that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forming and upgrading people’s skills with a non-presential factor, which allows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backgrounds to gain instant access to quality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虚拟教学作为虚拟教育的核心环节,核心属性是 “非面授(non-presential)”,依托技术实现跨地域、跨背景学习者的优质教育资源即时获取,这是虚拟教学区别于传统面授教学的关键
——Parapi J M O, Maesaroh L I, Basuki B, et al. Virtual education: A brief overview of its role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ystem[J]. Scripta: English Department Journal, 2020, 7(1): 8-11
-
2.虚拟教学的类型
根据教学形式、技术应用和交互方式的不同,虚拟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同步虚拟教学
教师和学生通过视频会议、直播平台等工具在实时互动中完成教学,例如使用Zoom、腾讯会议等进行的在线课堂。这种方式强调即时反馈和互动,适合需要高度参与的教学场景。
2.异步虚拟教学
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通过观看录播课程、阅读电子材料、参与论坛讨论等方式学习。常见形式包括慕课(MOOCs)、在线学习平台(如Coursera)和预录视频课程。这种模式灵活性高,适合时间不固定的学习者。
3.混合式教学
结合线下面对面教学和线上虚拟教学,例如部分课程在教室进行,部分通过在线平台完成。这种模式兼顾互动性与灵活性,逐渐成为主流教育形式。
4.沉浸式虚拟教学
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高度仿真的学习环境,例如虚拟实验室、医疗模拟操作等。这类教学注重体验感和实践操作,多用于职业培训或专业领域。
5.协作式虚拟教学
学生通过在线工具(如共享文档、协作平台)完成小组项目或讨论,强调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例如使用Google Workspace或钉钉进行协同学习。
6.自适应虚拟教学
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表现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难度,提供个内容为AI生成,可能不准确,请谨慎参考性化学习路径。例如智能辅导系统(ITS)和自适应学习平台。
此外,虚拟教学还可按应用场景细分(如老年照护虚拟仿真)、设备类型(移动学习m-learning)或课程规模(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等维度分类。实际教学中,这些类型常交叉使用,以满足不同学科和学习者的需求。
来源:Educational Uses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C.Youngblut,Published1998-
3.虚拟教学的发展脉络
(1)第一阶段
第四组观点
一、数字化奠基期(1970s-2000s 初):技术启蒙与资源线上化探索
(一)核心特征:以广播电视、函授教育为载体,初步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形成 “资源中心” 模式。
(二)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技术普及,如中国 1979 年成立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通过电视信号覆盖全国。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实验性应用,如 1980 年代 IBM 推出的数学教学软件。
(三)教学形态:
函授教育数字化:纸质教材与邮件辅导结合,首次实现 “非实时” 远程学习。
多媒体课件萌芽:1998 年中国首个网络课程平台上线,初期以文本、图片为主,交互性有限。
(四)典型案例:
1999 年教育部启动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高校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第三组观点:
一、萌芽与探索阶段(1990 年代 - 2000 年代初)
(一)时间区间
1990 年代 - 2000 年代初
(二)关键特征
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初步普及,虚拟教学领域开始出现最早的在线课程、电子教材以及远程课堂实验。不过,当时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文字、音频为主,交互手段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复杂的教学互动需求。
(三)代表性技术 / 模式
此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和模式包括基础网页技术、电子邮件,以及早期的学习管理系统(LMS),例如 Blackboard 初版。这些技术和系统为虚拟教学的初步开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简单传播和管理。
(四)主要驱动因素
核心驱动因素是互联网接入率的逐步提升,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网络,为虚拟教学的开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市场对成本低廉的远程培训存在需求,像企业内部培训以及成人继续教育领域,都希望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虚拟教学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public/2025/10/079898f3-ad19-4c23-8527-66f04f1f90bc.pdf(2)第二阶段
第四组观点:
第二阶段:网络化转型期(2000s-2010s):互联网驱动的混合式教学兴起
进入21世纪,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和Web 2.0概念的兴起,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信息浏览的工具,更成为了互动与协作的平台。虚拟教学由此进入了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网络化转型期,其核心是宽带网络普及推动教育资源的全面线上化,并形成了“资源建设”与“教学管理”双轮驱动的成熟模式。
- 技术突破:从内容展示到学习管理
此阶段的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流媒体技术的成熟:解决了音频、视频在网络传输中的瓶颈问题,使得大规模、高质量的网络视频课程成为可能。教学视频从需要下载的孤立文件,转变为可以实时播放的“流”,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资源的可及性和用户体验,为后续慕课(MOOC)的爆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学习管理系统(LMS)的崛起与普及:以Blackboard(2001年正式推出商业版)、Moodle(开源代表)为代表的LMS平台成为这一阶段的标志。这些平台不再仅仅是内容的仓库,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虚拟学习环境。它们整合了课程通知、资料分发、作业提交、在线测验、成绩管理、论坛讨论等功能,首次将教学管理流程系统性地迁移至线上,实现了对学习过程的数字化跟踪与管理。
- 关键事件:危机催生变革意识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事件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部分高校被迫停课,网络教学平台成为了维持教学秩序的“应急生命线”。虽然当时的尝试在技术和经验上均显稚嫩,但它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为全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启蒙,迫使教育系统认真思考并实践线上教学,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初步经验。
- 教学形态:从辅助走向融合,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教学形态上,此阶段出现了两大深刻变革:
MOOC雏形的出现与“翻转课堂”的探索:
MOOC雏形: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斯和斯蒂芬·唐斯开设的“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课程被视为第一个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cMOOC)。它虽然技术简陋,但理念先进,强调在开放网络中通过社交互动进行知识建构,预示了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宏大未来。
混合式教学:与此同时,“翻转课堂”模式开始兴起。其核心理念是将“知识传授”这一环节通过教学视频等形式放到课前,而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解放出来,用于师生间的深度互动、小组协作、问题探究和实践应用。这标志着在线教学从传统面授的简单补充,升级为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重新分工的全新范式。
- 政策层面的战略支持:
这一阶段的探索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引导。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并专门强调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这一纲领性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动能,推动了后续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落地。
第三组观点:
二、快速扩张与平台化阶段(2000 年代中 - 2010 年代中期)
(一)时间区间
2000 年代中 - 2010 年代中期
(二)关键特征
随着移动终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兴起,平台化运营成为虚拟教学领域的主流模式。课程规模实现了巨大突破,从之前的千级跃升至百万级,并且商业模式愈发多样化,涵盖付费、认证、广告等多种形式,虚拟教学的商业化进程加快。
(三)代表性技术 / 模式
这一阶段涌现出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平台,国际上有 Coursera、edX、Udacity 等,国内则有好未来、新东方在线等平台。此外,移动学习 APP 以及云端教学资源库也逐渐普及,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渠道。
(四)主要驱动因素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宽带提速保障了在线学习过程中的流畅性,提升了学习体验。同时,资本的投入为虚拟教学平台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传统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则推动了教学内容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虚拟教学的快速发展。
/public/2025/10/0c6d98fb-ad4a-4154-8fe1-583c1a01a66d.pdf-
(3)第三阶段
第四组观点:
第三阶段:智能化融合期(2010s-2020s 初):AI 与虚拟现实深度赋能
(一)核心特征: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AR)、大数据技术全面渗透教学全流程,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与标准化模式,实现 “个性化精准辅导 + 沉浸式场景体验” 的双重升级,推动虚拟教学从 “辅助工具” 向 “核心支撑” 转型。
(二)技术突破:
AI 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走向成熟,以 2011 年推出的 Knewton 平台为代表,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持续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答题数据、知识薄弱点,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 “千人千课” 的精准教学;VR/AR 技术在专业教育中广泛落地,医学领域的学生可通过 VR 设备模拟外科手术、解剖实操,规避实体训练的风险与成本,矿业、化工等高危行业则借助虚拟场景开展安全操作培训,让学员在逼真环境中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技能;5G 网络与边缘计算技术的突破,解决了高清视频传输与实时交互的延迟难题,全息投影技术让虚拟教师 “走进” 各地课堂,实现跨地域 “面对面” 授课,打破优质师资的地域壁垒。
(三)教学形态:
虚拟教研室成为跨校协作的核心载体,基于 “1+M+N”(1 所牵头高校 + M 所骨干院校 + N 所参与院校)的协同模式,多所高校共享顶尖师资、优质教案与实验资源,学生可通过线上平台跨校选课、参与实时课堂讨论,甚至组队完成跨校科研项目;智能教育生态加速构建,2022 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整合全国 2.7 万门优质课程、海量教学资源与智能辅导工具,覆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助力教育公平。
(四)社会影响:
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成为虚拟教学普及的关键节点,全球超 10 亿学生因线下课堂停摆转向线上学习,倒逼学校、教师与学生快速适应虚拟教学模式。疫情期间,从小学的在线直播课堂到高校的云端答辩、虚拟实验,虚拟教学全面承接教学任务,其灵活性与覆盖面得到充分验证,彻底摆脱 “补充手段” 的定位,成为教育教学中的 “主流选择”,推动教育行业加速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新时代。
第三组观点:
三、技术创新与沉浸式阶段(2010 年代后期 - 2020 年)
(一)时间区间
2010 年代后期 - 2020 年
(二)关键特征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开始进入虚拟教学领域,教学交互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从之前的点击、视频交互转向沉浸式场景交互。在教学设计方面,更加注重情境模拟、实验仿真以及为学习者提供多感官体验,以提升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代表性技术 / 模式
代表性技术和模式包括 VR/AR 头显设备,能够为学习者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WebGL/Three.js 虚拟实验平台,可实现各种虚拟实验操作;还有一系列混合现实教学案例,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形式。
(四)主要驱动因素
VR/AR 等硬件设备成本的下降,降低了虚拟教学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的门槛;5G 技术的初步商用,为沉浸式教学提供了更高速、低延迟的网络支持。另外,对于医学、工程、艺术等实践性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其教学需求,对更有效的教学手段的需求提升,推动了沉浸式虚拟教学的发展。/public/2025/10/4728496f-1114-4ba8-852c-6cd2df69c43a.pdf
/public/2025/10/964989bd-31bf-4ae0-b8d0-d381de574526.pdf
/public/2025/10/7beb9909-01ba-423b-8342-cbdea3cd7155.pdf-
(4)第四阶段
第三组观点:
四、智能化与全场景融合阶段(2020 年至今(后疫情时代))
(一)时间区间
2020 年至今(后疫情时代)
(二)关键特征
人工智能(AI)辅助教学成为主流,个性化学习路径得到广泛应用,全时空学习生态逐步构建。VR/AR 技术与 AI、数据分析深度融合,实现了对学习者的实时反馈、智能评估以及跨平台协同。教学环境也从之前的 “平台 + 内容” 模式,向 “学习者 - 技术 - 情境” 全链路闭环演进,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场景的融合。
(三)代表性技术 / 模式
此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和模式有大语言模型驱动的智能助教,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5G/Edge 低时延云渲染技术,保障了高清、复杂虚拟教学内容的流畅呈现;混合现实 + AI 教学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智能化和沉浸式体验;还有全景学习社区,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性强的学习交流平台 。
(四)主要驱动因素
新冠疫情的爆发催化了线上学习的常态化,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使得虚拟教学的需求急剧增加。AI 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为虚拟教学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同时,各国出台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为虚拟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外,教育领域对学习效果可量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也推动了智能化虚拟教学技术和模式的创新与应用。/public/2025/10/2a6e1bca-ce4e-40b4-a95e-c56700d85d84.pdf
/public/2025/10/33a5bde0-6ca5-4422-a693-3f718f141c75.pdf
/public/2025/10/be00621d-4049-4d47-a883-a3701c5c3969.pdf
/public/2025/10/d5592966-6a03-4f45-ab62-6801c6cd6ad6.pdf
第四组观点
四、元宇宙教育期(2023年至今):沉浸式交互与教育范式重构
(一)核心特征
元宇宙技术(如区块链、数字孪生、扩展现实)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教育空间,推动“虚实融合”新生态。
1.虚拟场景精准匹配现实教学需求——例如将现实中稀缺的“深海探测实验室”“古代宫廷场景”等,通过数字孪生技术1:1还原,解决传统教学“无法实操”“难以具象”的痛点。
2.学习数据在虚实间无缝流转——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的操作记录(如实验步骤、讨论发言)、生物特征数据(如VR设备捕捉的专注度、心率),可同步反馈至现实教学系统,为教师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3.教育角色从“单向传递”转向“协同共创”——教师、学生、技术开发者甚至行业专家,可共同参与虚拟教学场景的设计与优化,形成“多元主体共建”的生态模式。
(二)技术基础
1.数字孪生与全息成像——创建虚拟校园、实验室的“数字镜像”,学生可通过VR设备进入虚拟场景操作。
2.AI驱动的虚拟教师——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虚拟化身能实时解答问题,模拟真人教学互动。
3.区块链认证——学习成果上链存储,实现学分、证书的全球互认与防伪。
(三)教学形态
1.开放式元宇宙课堂(OMC)——学生以数字化身参与跨时空协作,如在虚拟博物馆中开展历史探究课程。
2.个性化学习引擎——通过“数字孪生”分析学生知识状态、情感反应,生成定制化学习路径。
3.去中心化教育社区——基于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模式,学习者自主创建、分享课程资源。
(四)典型案例
清华大学推出“元宇宙艺术博物馆”,学生可通过VR设备近距离观察文物细节并参与互动教学。
阶段划分逻辑
1.技术演进主线:
从基础视听技术(广播电视)→互联网(LMS)→移动互联(直播)→AI与VR→元宇宙。
2.教育形态升级
从“资源中心”→“管理中心”→“交互中心”→“体验中心”。
3.学术支撑
陕西师范大学提出的在线教学1.0-4.0阶段理论,与北师大“在线教学设计四阶段”模型高度契合,均强调从资源建设到智慧教育的递进。
关键转折点
2000s初:宽带网络普及推动教育资源全面线上化,LMS的应用标志着虚拟教学从“资源孤岛”转向“过程管理”。
2020s初:新冠疫情加速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AI、VR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开启“个性化+沉浸式”教学新时代。
2023年:元宇宙技术的突破与政策支持(如中国“元宇宙+智慧教育”战略),推动虚拟教学进入生态重构阶段。
未来趋势展望
随着脑机接口等技术突破,虚拟教学将向神经教育(NeuralEducation)阶段演进,通过直接干预大脑神经信号实现知识的高效传递。同时,虚拟教学与实体教育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形成“泛在学习”新生态,真正实现“教育无处不在”的终极目标。
-
虚拟教学案例分享
第一阶段成立于1969年的英国开放大学,其宗旨就是利用技术为所有无法进入传统校园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它在1971年开设的首批课程,特别是像“理解社会”这样的入门模块,奠定了整个“数字化奠基期”(或称远程教育1.0时代)的范式。
这门课程的核心是精心设计的“多媒介学习包”,这是一个典型的 “资源中心”模式。每位注册学生都会收到一个装有专门编写的印刷教材、课程指南、参考书和作业本的包裹。这些高质量的印刷材料是学习的绝对核心,确保了内容的标准化和系统性。
为了突破函授教育的单一性,OU创新性地将广播电视技术整合为核心教学手段。课程内容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电视和广播频道定期播出。例如,在讲授“社会分层”这一主题时,学生不仅阅读教材,还会在特定的周末收看BBC播出的配套电视节目。节目中会包含对知名社会学家的访谈、真实的社会案例纪录片片段以及对复杂理论的视觉化演示。这实现了初步的资源线上化(通过电波)和视觉启蒙,将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可及。
第二阶段:在线学习平台阶段
案例:2006年天津市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后,面临选修课程师资不足的难题。传统线下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选课需求,尤其在偏远地区,优质教师资源分布不均。2008年,市教委依托网络技术推出“空中课堂”项目,旨在通过在线平台整合全市优质师资,实现跨校选课与学分互认,打破地域限制第三阶段:北京林业大学"AI+任务链"虚拟仿真平台
课程介绍:将AI融合进林学类专业的“测树学”课程,解决了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错位、教材体系更新滞后、数字资源利用低效、实验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通过AI融合的虚拟教学,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开展仿真实验教学,体现了虚拟教学发展的一大突破。第四阶段:沉浸式与智能化阶段
山东大学医学数字人系统:VR+AI 构建虚拟临床生态
该系统以 “医学元宇宙” 为核心,深度融合 VR 沉浸式技术与 AI 智能引擎,打造高交互、个性化的临床学习环境。学生佩戴 VR 设备即可 “进入” 虚拟诊室,面对由 AI 驱动的 3.0 版 “数字病人”—— 其基于真实病例库训练,能模拟全年龄段患者的症状、微表情甚至情绪波动,问诊时若遗漏关键病史,AI 会实时提示 “需遵循‘主诉 - 现病史’临床逻辑”,并联动虚拟影像系统生成对应检查结果。
在 “车祸伤员救治” 等情境中,VR 构建 1:1 还原的急诊场景,AI 随机触发 “过敏性休克”“病房火灾” 等突发事件,学生需通过语音交互、虚拟操作完成处置,系统通过动作捕捉与语音情感计算,将 “操作精度”“决策及时性” 甚至 “沟通语气” 纳入 32 项动态评估指标,生成个性化能力画像。
手术训练环节实现虚实融合:VR 搭建与真机 1:1 匹配的虚拟手术机器人场景,力反馈手柄模拟 “缝合组织阻力”“钻孔震动” 等触感,AI 导师通过全息标注实时纠正 “操作角度偏差”;虚拟训练达标后衔接动物实验,系统比对虚实操作数据,让复杂术式掌握周期缩短 50%。
这一系统的核心创新在于:不再是 “用技术模拟临床”,而是通过 “数字孪生” 重构临床场景,让医学生在 “无风险试错” 中积累 “高风险经验”,最终实现从 “技术操作者” 到 “临床决策者” 的本质跨越。山东大学教师数字化学习案例——“设计理论与整合创新课程虚拟教研室”
该虚拟教研室是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的新型教学研究协作平台,开创了数字化赋能的跨区域教学研究新模式。
创建背景与发展历程:
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与组织壁垒,该教研室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经过 3 年建设,从创建课程共享平台起步,后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期间开展 200 多项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还与《设计》杂志合作推出 “全国百校工业设计毕业作品” 专栏,深入体现教育数字化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工作会议:创新教学研究与共享模式
为教师提供高质量教学研究平台,推动对教学全流程、全要素的深入研究。比如在课程共享过程中,全国超 60 位教师在线参与,20 多位教师深度点评,突破传统翻译课程仅授课教师点评的局限。还建设知识图谱、配备 AI 助教、创建课程专业问答库并推广,目前已共建知识图谱和知识点,上传大量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 。赋能成长: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
教师与课程激励:推出年度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评选活动,通过制度激励,鼓励教师持续投入教学。
社群互动研讨: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围绕教学主题开展多次研讨分享,为教师答疑解惑、激发教学反思与创新 。
跨校合作项目支持 :开启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报工作,鼓励教师联合申报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促进互动学习,推动教学创新与成果转化。未来计划
强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协同开发应用,打造跨校共享资源库,提升教学效率。
应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教学能力:依托智能化平台实现教学个性化、精准化与互动化,引导教师运用数字化工具评估反馈,提升数字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
聚焦育人,推动教育变革: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利用在线平台提供个性化辅导,借助数字化教材等工具助力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模块二:案例展示与研讨
-
-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