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丑小鸭》课堂实录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学生辩论:丑小鸭变成天鹅到底奋斗了吗,它是不是本来就顺理成章地应该成为天鹅?

    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和兴趣,教师提出利用“关键词咀嚼法”来解读文本。

    接下来王君老师分别以:世界、丑、逃、好为主题进行部分文本的解读和赏析。同时各个主题之间,在情节上又是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

    每个部分,老师都提取出2、3部分课文片段以及教师的评论语,组织学生读,读出情趣。

    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进行提问和引导,促进学生的深入的理解和讨论。

    在几个部分的文本解读之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阅读学习平台上的拓展材料《伟人细胞》等8篇文章。

    • 课堂设计:

    生本对话(课前进行)

    生生对话(课上进行)

    师生对话(课上进行)

    生本对话(课上并延伸到课外)

    • 读王君的《丑小鸭》课堂我的几点感悟

    一个问题贯穿全文的课文解读。

    1.课前辩论的意义:围绕“变成天鹅是丑小鸭的宿命所致还是努力使然”这样一个问题展开的辩论,乍看的时候,从我的成年人的理性的角度,我认为这个问题意义不大,因为我觉得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丑小鸭的基因就注定它未来会长成白天鹅,而它如何的努力只是童话为了“哄骗”小孩子的把戏。然而再细细去体味文中的文字品读,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也是安徒生在写这个童话的时候想要让他的读者们思考的问题,到底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心中存有的是什么样的观念,是宿命论?基因决定论?还是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我想这也是每个授课的教师在触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思考的,而王君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2.世界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世界部分的一些描写,从而体悟丑小鸭所处的环境,背景。这里引导学生在读人物、读事件的时候先了解背景、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这对于理解文章是十分重要的,使得学生在看待事物的时候都能够从系统的观点、从整体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人物处境感同身受。这一方面渗透了学习、品读课文的方法,同时又是学生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方式方法的渗透。

    3.丑的部分:王老师的课堂中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丑小鸭的丑和身边的“人物”如何对待它的语句,在这个部分,老师不只是让学生针对课文的文本去阅读和分析,还旁征博引,通过引用老子《道德经》里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利用古人的智慧,我们国家的社会形态,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丑小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会被排挤、受欺负。接下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考虑,处于这样的情境下应该如何融入进去,请学生读课文中老鸭子给鸭妈妈的建议,同时结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史实,为后文中丑小鸭的“逃离”作对比,使学生相比较之下去体会丑小鸭的勇气,以及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勇气。

    4.逃:这一部分,与本节课开始的部分所讨论的问题,即丑小鸭的命运改变是被动还是主动是紧密联系的,与之非常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丑小鸭到底是主动逃走还是被动逃走”,在这里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读出课文表达的丑小鸭历尽艰辛的苦难,从而与本课开始的问题相呼应,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同时在这一部分加入余秋雨《流浪的本义》的片段,加深学生对于丑小鸭的流浪这一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情节的理解。

    5.好: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着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美丽来解读的。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作为历尽磨难的丑小鸭,在梦想实现的一刻的心理感受,同时结合学生作品的呈现,激发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在这里,对于本课的Big idea的问题,也终于有了解答,即学生阅读林清玄的《心里的天鹅》一文,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纵观王老师的整节课,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是围绕着课前辩论的“变成天鹅是丑小鸭的宿命所致还是努力使然”这一问题进行的,各种拓展材料、文本理解,也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个问题服务的,整篇文章虽然很长,但是在这一条主线的牵引下,学生的理解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 标签:
    • 进行
    • 学生
    • 理解
    • 问题
    • 引导
    • 丑小鸭
    • 部分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