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合课-作业3-散文类《春》-李东妹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如何传递美文之美?

    ——关于散文教学的思考

    粗读完王君的这本书,真的是有点震撼。真不愧是“青春之语文”,从中充分感觉到语文的美、语文的深刻、语文的感染力。文学往往具有这样的能力,然而能够将语文传递地如此的准确和传神,就相当不容易了。

    不知道大家当初都是怎样学习散文诗歌的,我并不否认它们的美,可是那时候真的觉得它们没什么可学的,也没什么可教的,甚至反而越是在课堂上学过的文章越感受不到它的美了。散文与诗歌可以说是语文中最美的了,可是往往这种美的东西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去传递。或许为了考试的压力,教师不得不仍然像分析记叙文、文言文等文体时字斟句酌地去研究、分析、讨论它,因为美的东西是很难考察的。王君老师的大胆探索和尝试的确给我们其他的老师带来一点启示,美的东西也是需要美的、触动心灵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的。

    例如读了《请朱自清先生评课——<春>美文朗读课》这篇文章,很佩服作者。本节《春》的课几乎没有教学设计,或者说没有那种传统形式的教学设计,教师决定完全采用朗读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这种大胆的设想也几乎吓了作者自己一跳。作者的担忧是“一堂课,如果不讲点正正经经的东西,便觉得腰杆挺不直,好像对不起文本,更对不起学生一样。”这或许也是很多老师的顾虑,因而导致我们的很多课似乎都从分析字、词、句开始,一堂课上得很丰满,却打破了文章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学生已没有时间和心情去体会其中的美妙了。而王君老师的确是在用“最原始朴素的方式”来“保持课堂的纯美境界”。当然,王老师为本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朗读设计,虽然文中没有涉及这节课的具体环节,但我们从“我读,孩子读,女生读……重点读,轮读,跳读,齐读,串读”以及“我们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的声音唱读《春》,我们用慈祥从容的老奶奶、老爷爷的声调唠嗑《济南的冬天》……”,这些描述中可以猜测出教师在朗读的技巧和对学生的引导上是花了一番功夫的。只有对文章内容和所教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上好这样一堂突破常规的散文诵读课。另外,她还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了《济南的冬天》、《夏感》文章的教学,也就是“以散文为载体的纯粹的美文诵读”教学,很显然,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陶醉中的王老师竟希望逝去的朱自清先生醒过来,一起来感受这节课的美妙。

    当然,诵读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的散文教学课堂,王君老师显然也没有这样的决断。她所选取的这三篇文章很显然是有一定共同特征的,首先它们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在景物的情境中人们往往都有一定的共鸣,而无需过多的讲解,另外这几篇文章的语言都比较浅显易懂,没有生僻的字眼,学生通过诵读完全能够感受到散文的美和意境,这样就足够了。而对于《珍珠鸟》的教学,王老师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因为这篇散文属于叙事散文,它是通过描述一件小事来反映作者的某种心情或态度的。单凭自己朗读文章,完全体会出文章的深意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不断启发,需要师生对文章重点词语或句子进行共同探讨和推敲。这就看出不同的散文形式、不同的情感抒发决定了它更适合于哪种教学形式,这里可以看出教师的深厚功底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开创精神。

    总的来说,语文这门学科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和语文彼此相融,这也是大语文观的要义。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感受的产物,因此教师在对散文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成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只有渗入人心灵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形式反而是次要的。王君老师的大胆尝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追加一点思考:

          散文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文体,在教学上比较有难度。散文更注重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朗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在朗读过程中会对散文有一个完整的感受,也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并生成一些隐性的、创造性的东西。当然,教师在运用朗读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式,比如如何把握语调,齐读还是单独读,读一段还是读全篇,这些就需要靠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判断和设计了。

         王君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感觉很有语文味儿,这么深的功底真让人望尘莫及啊!

     

    • 标签:
    • 教学
    • 学生
    • 教师
    • 作者
    • 文章
    • 散文
    • 老师
    • 朗读
    • 方式
    • 语文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