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统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统 计》

                                                                                                                                  石景山区杨庄小学    董雪莲

     

     

    • 【教材内容分析以及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2-123页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认识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研究探索的精神。

    • 【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和特点。

    •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

       难点为:让学生区分开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并且能在实际中应用。

    •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的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

    • 【教学策略】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 【教学资源】

    教材、教师PPT讲稿。

    •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呢?(六一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这个欢乐的节日,我们学校要举办一个集体舞比赛,规定从每个年级挑出10名学生参加。所以要先在五年级两个班里进行一次选拔,大家说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预设:生1:选择个头差不多的同学。

          生2:选择舞姿比较优美的,跳得比较好的。

          ……

    2、出示数据:

     

    师:这是我们两个班挑出来的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帮老师挑一挑。

    设计意图: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设计意图

    :给学生分组讨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树立学习信心。

    3、全班交流汇报。

    第一组:我们组用的是平均数的方法,逄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475。所以我们组认为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

    师板书:平均数:1.475;

    师:你能找到身高接近1.475米的10名同学吗?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第二组:我们组认为这组数据中有偏高的数据和偏低的数据,所以用中位数表示更合适。我们找到了数据中中间两个数是1.48和1.49,计算出中位数是1.485.我们认为参赛同学身高接近1.485米更合适。

    师板书:中位数:1.485;

    师:你能找到身高接近1.485米的10名同学吗?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第三组:我们组认为身高接近1.52米的同学最合适。因为身高1.52米的人数最多。

    师:你能找到身高接近1.52米的10名同学吗?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4、对比,作出决策:

    师:观察同学们讨论出来的这三种方案,你赞成哪个小组的意见?为什么?

     (学生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思考,提高学生辨别比较的能力,使思维更进一步。

    师:刚才大家都认为第三组同学的方案合适。确实是这样的,用这种方案选出的同学身高比较均匀。

    5、提示课题:

       师:在第三组数据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最多?

       生:1.52出现的次数最多。

       师: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起个数学名字?(学生自由发言)

       师:它叫众数。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课题:众数)观察统计图:众数1.52,能反映出这组数据的什么情况?(板书: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师:对于众数,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建议此问题改成: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设:生:众数和平均数、中位数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什么时候用到众数,什么时候用到平均数,什么时候用到中位数?

    设计意图:把思考的权力交给学生,把交流的权力交给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争论,道理越辩越明,最后达成共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

    6、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小组讨论)

    小结:平均数与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的数值排序中处于中间的位置,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师:所以在具体的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数据,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来确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师:看看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可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1、出示五年级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怎么才能找到中位数和众数呢?

     

       预设:生:先要整理数据。

    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多做眼保健操。)

     

    设计意图: 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索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完成书上124页1、2、4题。

    (五)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众数,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标签:
    • 众数
    • 同学
    • 合适
    • 平均数
    • 数据
    • 学生
    • 认为
    • 身高
    • 中位数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