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跨越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小学语文跨越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望洪中学小学部:  王青霞     2012.4.21

         今天有幸参加了李俊学区仁存小学郑岩峰老师主持的《小学语文跨越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研讨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就优化提问的方式,提高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结合本次活动中各位同仁的卓见,下面谈一谈我在课堂如何设计提问的:
        

         1.揭示标题,采用引发性提问。
      这一环节的提问,就是通过引发性提问,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为教学作好心理上的铺垫。提问的重点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动机。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课文。
      2.初读感知,采用疏导性提问。
      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作好准备。为此,在这个环节里,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疏导性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可以又快又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精读理解,采用探究性提问。
      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为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可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探究价值的提问,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怎样才能把问题提得恰当呢?

    提问要有“序”。要随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

           初读课文时的提问,往往是表面性的,着重解决对文字的理解和粗知课文的梗概。如,教《桂林山水》一课,当我揭示课题之后,让学生观察彩色放大图,观察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时我提出:“你们谁懂得‘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甲’字是什么意思吗?”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甲’是最好的意思”,“我认为‘甲’是头等的意思”,“我认为‘甲’是优等的意思,是天下数得着”,“‘甲’是第一的意思”……我让学生认真看插图,学生兴致很高。接着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默读思考:(一)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观察的?(二)桂林的山水与其他地方的山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是天下第一流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梗概;以便为深入细读课文打下基础。

         在深入细读课文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段,促使学生认真细读,从感知到理解。这一阶段的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带有关键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让学生观察漓江的水,看图之后,表情朗读课文。这时,有声、有色、有形,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以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默读、欣赏,同桌议论:(一)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二)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在此情况下,学生读得认真而有兴致,联想、对比也比较活跃,思维、想象积极活动,感知相互促进,似乎是身临其境,这就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概括课文时,我往往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上。提问时则注意让学生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上来思考问题。我讲解《桂林山水》一课后,在学生表情朗读、独立默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一)这篇文章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二)开头和结尾的诗句有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能说出文章是按作者的观察顺序写出事物特点的,用了准确、精炼的语言;前后诗句相呼应,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高度赞扬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是借赞扬桂林山水之景,抒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通过以上提问,不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现象深入到本质,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还对作者布局谋篇的好处有了一定的体会。

          在复习性阅读和练习时,我把提问重点放在重点训练项目上,侧重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仍如上例,讲完课后,我提出能不能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任选公园或校园的一角,写一片断,或者记一篇观察日记。学生兴趣很大。这就同作文联系起来了,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具体运用的时候,也要因文而异,不要千篇一律。比如,英雄人物故事,要从语言文字深入到人物的思想境界,使孩子们受到感染。又如,常识性课文,则要从直观事物的表面,逐步深入到本质,形成科学的概念等等。总之,提问要围绕中心,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的目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提出问题。面向全班学生,同时要估计到各类学生回答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 标签:
    • 提问
    • 学生
    • 作者
    • 课堂
    • 文章
    • 课文
    • 问题
    • 语文
    • 跨越式
    • 小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