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院附校周燕《竹影》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 《竹影》教学设计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附属学校 周燕

     

    1. 概述:

    人教社中学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竹影》一文,是著名画家、美学家丰子恺的一篇散文。文章以艺术家独特细腻的感受力,以儿童的视角来创作。文章讲述了儿童们在夏夜黄昏充满童趣的游戏,并在“爸爸”的引导下产生了艺术的发现。文中独特的景物描写,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以及“爸爸”一番对中国画西洋画的对比讲述都是值得学生品读学习的内容。

    在学习本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如何做教材处理,要关注到描影游戏正是因为有了“爸爸”的参与才让人有了更多深厚的体验,让人领略到艺术的美,是一次很好的艺术启蒙教育。因此处理教材时应更多关注作者为什么写“爸爸”独特的艺术教育方式,而非花很大精力去探究“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之类与语文教学相去甚远的问题。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理清了文章思路、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并在课后通过自主阅读对文章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进行品味批注。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语言品味的交流,以及深入探究文章主题。

      1. 设计理念

      1. 《语文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相关理念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跨越式发展的理念。

        语文阅读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层次,而且要努力落实“审美”层次的学习;丰富的资源使学习内容不再拘泥于教材,拓展了学习的广度。

          1. 语文学科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

          1. 教学目标分析

          • 知识能力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过程方法

          1.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交流的形式品味文章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营造的夏夜美景。

          2. 通过阅读拓展资料的阅读,围绕“‘爸爸’是谁?”的问题探究,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分析材料、探究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一1班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学习基础较好,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尽管也爱提问,但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深度上有待加强引导。尤其在利用资料分析问题方面需要教师更多关注。

            1. 教学策略

            1.问题任务驱动法。

            2.创设情境、以读代讲、以学定教的“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1. 资源准备

            1. 自制CAI课件、

              2. 拓展阅读资料

            1. 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二课时


             

            1. 回顾导入

            教师活动:引导回顾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口头概括

            教师活动:板书要点

            明确:本文叙述了夏夜孩子们描竹影的有趣游戏,并在“爸爸”的引导下有了艺术美的发现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品读美景 领悟情理

             

            //评价:课堂的导入部分作为课堂起始,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开始可以运用一些比较 优美的语句,将大家带入到竹影的情境中,例如,文艺大师对于艺术通常对自然之物有着不同的见解,感悟自然、感悟艺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竹影,探究这其中的奥妙,好,谁来用一句话概括下文章的大意?

            1. 品读美景(品味语言 交流提升)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的课前语言品味成果,引导交流,

            学生活动:朗读景物描写语句,交流语言品味成果

            预设:

            教师活动:点拨提升:你认为这些景物描写可以不写吗?

            设计意图:语言品味不能只停留在“怎样写的?”“好在哪里?”的研读,而应该进一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探究文章个性化语言的究竟要表现什么。这样的环节设计有助于引领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

            1. 领悟艺理(拓展阅读 探究交流)

            1. 初悟情感

            问题:这是一位 _________的“爸爸”

            研读3——6段,说说“爸爸”怎样一步步引导我们有了艺术的发现?

            教师活动:提示 表格

            孩子提问

            爸爸”回答

            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根据表格的提示回答问题、谈感受。

            //此处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输出部分,可将学生的想法多展示一些,并对回答不错的学生做出推荐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点一般就在描竹影游戏上,对父亲关于艺术的一席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不太深究,这也是部分学生对本文主题理解不到位的原因之一,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文章详略的角度思考文章主题,即思考作者花很大笔墨写儿童与父亲之间对话的意图。落实教学重点。

            1. 深究主题(拓展阅读)

            启发:关于本文的写作意图,一般都认为是表现孩童的童真、童趣,启发大家要从游戏中、生活中发现艺术的美。你赞同吗?

            探究问题一:你认为文中的“爸爸”是谁?

            学生活动:读拓展资料,讨论、交流

            我认为文中的“爸爸”是________;文中的“我”是_________;理由是;

            //评价:此处阅读材料的选取正合适,向学生渗透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真正的“爸爸”,中学语文教学在于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阅读材料的选取很重要。

             

            (阅读材料讨论要点:1.丰子恺生平 其父并非画家,而且在丰子恺九岁时便已过世。

            2.丰子恺小时候还是前清,住的是“老屋”,嘉兴乡下也不可能有“水门汀”。

            这地板间的窗前是一个小天井,天井里养着乌龟,我们喊它为臭天井。臭天井旁边便是灶间。饭脚水常从灶间里飞出来,哺养臭天井里的乌龟。因此烟气、腥气、臭气,地板间里时有所闻。然而这是老屋里最精华的一处地方了。

            ——《辞缘缘堂》(浙江文艺出版社《丰子恺散文精选》P155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不知大姐劝住了,终于没打。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后来母亲和诸姐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挨骂。——《学画回忆》(浙江文艺出版社《丰子恺散文精选》P53

            那么,“父亲”是谁呢?丰子恺先生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一文中这样描述

            秋天,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重叠的绿幕。葡萄棚下的梯子上不断地有孩子们爬上爬下。窗前的几上不断地供着一盆本产的葡萄。夜间明月照着高楼,楼下的水门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虫齐声合奏,在枕上听来浑似管弦乐合奏。这一种安闲舒适的情况,使我永远不忘。(浙江文艺出版社《丰子恺散文精选》P137))

            明确:文中的父亲应该是丰子恺先生本人。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认为文中的“我”是丰子恺先生的另一个女儿丰陈宝,文中的弟弟是丰子恺先生的儿子丰华瞻。

            设计意图: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资料对文章的写法、意图进行探究,为进一步理解主题做铺垫。

            探究问题二: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讲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学生阅读拓展材料(二)(见附录)对比探究

            提示:以学者身份的丰子恺也有一篇关于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论述,语言风格却不相同,你怎样看课文中父亲相同内容的论述

            小结:至此,我们明确了主人公的身份,知道作者是用“拟写”的角度,将自己“化身”进去成为“爸爸”,主人公“我”恰好换成了一个孩子的身份。文章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叙述自然现象,然后借父亲之口来解释中国画与西洋画区别的相关画理。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真面目示人,如此换位目的何在?

            学生活动:拓展阅读材料(三)、讨论交流

            明确:体会丰子恺关于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观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说出本文深层次的写作意图,以更好理解文章主旨。

            //评价:通过多种阅读材料深化主题,而且让学生在思考中升华课文主题。

            1. 小结:

            2. 延伸作业

            你的成长经历中是否有过在游戏中有美的发现的经历?写成一篇小短文。

             

            //评价:语文跨越式教学理念强调以言运用为中心,建议教师在提问时,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本节教学设计中重点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让作者在学习中体会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观念,建议将如何协作这一环节深加思考,协作是考查学生协同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附录:

            阅读材料(二)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丰子恺论艺术》摘要)

            《儿童画》 丰子恺

             

            扩展阅读的作用:

               大量扩展阅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精心搜集的大量扩展阅读材料,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诗词精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最美好最高尚的思想情操,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通过每节课都进行这些内容丰富的扩展阅读,可以养成学生喜爱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受到人类优秀文明的熏陶,就得到优质精神食粮的滋养,这无疑对提高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扩展阅读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与阅读大量与主题相关的篇目,有助于达成对教学目标的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内化和迁移。

             

            随堂写的作用:

             是促使学生“全体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诱导学生进行深层次认知加工(事实上,在语文教学的众多教学方法与策略中,很难再找到另外一种方法或策略能在促进全班学生全体参与和诱导全体学生进行深层次认知和加工上,可以像“写作表达”方法这样有效)。     

            让学生有兴趣写作,有话可写。

            是作为学生理解课文后,情感输出的重要形式,是在更高层面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与课文文本产生共鸣。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活动
            • 学生
            • 教师
            • 阅读
            • 艺术
            • 文章
            • 竹影
            • 探究
            • 教学设计
            • 丰子恺
            • 文中
            • 爸爸
          1.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