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大学生世界观的塑造与坚定理想信念的树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时代,大数据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美好的前景,但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存在着教师数据素养不足、数据挖掘与分析困难、数据应用存在风险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培育教师的数据治理理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思政教育大数据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完善大数据安全机制,为教育精准化变革提供保障等解决措施,让大数据技术真正为高校思政教育提高动力。

    •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一、引言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主席还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与塑造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运用新的处理方法和模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促进数据进行共享与增值。与传统意义上的“大量的数据”和“很大的数据”不同,大数据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叠加,而是数据和数据处理方式的智能结合。大数据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动力,以数据为支撑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与科学性。智慧时代,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大数据时代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课程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1、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自身建设等领域制度的完善以及在这些领域中治理能力的提升。其中,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因能广泛统一思想、凝聚精神力量,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就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性,成为加强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2]

    2、社会:多元社会主义思潮下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求

    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能快速的获取信息、接触到不同的风俗文化,但在网络中存在着许多邪教文化和不良社会思潮,这对高校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使其价值观偏离、意识形态紊乱、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不高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便大学生能够接受正确思想文化的熏陶,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传授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舆论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能为高校创新素质培养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精心引导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激发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为追求学术自由、营造合作创新的学术氛围提供思想保证。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制度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关切大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选择,积极建立多样化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为大学生创新人格和能力培养提供制度保证。

    3、个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需求

    2021年,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趁势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国100年时,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丰厚的成就,但距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一段路要走,并且先阶段国内外形势并不平和,疫情冲击下的动荡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产生的新发展矛盾,都在警醒我们不可放松大意。智能时代的国家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新时代的人才是具备创新能力的跨学科综合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正面的人生目标,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正确的理想信念规范大学生培养方向,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穿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方向正确,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人格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3]

    • 三、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价值

    1、大数据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

    智能时代,大数据总量快速增加,信息种类日益繁多,科研数据、网络数据和感知数据更新迅速,每天都有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设备的产生。在计算机产生之前,书本知识学习掌握之后,社会实用性相对较强;在信息内容更新迅速、信息传输便捷的今天,书本知识和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知识的传播与更新相对脱节,内容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新需求。大数据是一种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并非简单的数据叠加,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量的数据“,而是数据与数据处理手段的智能结合。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化”找到了新的空间和领域,新手段的运用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时间,自主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应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记录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掌握情况,清晰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模式,使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为学习者提供最新的教学体验,真正突出教学实践中受教者的主体地位[4]

    2、全样本画像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常常采用抽样调查、个别访谈、局部分析法来把握学习者的总体状况,或直接通过考试成绩判断学生的思想道德高低。前者“以局部分析整体”的方法运用的是少数学习者的数据判断全班的学情,是片面、不科学的,后者用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显性指标去评判一位学习者道德素质的高低,也是片面、错误的。实践证明少量的数据无法支持教师对学情进行精准分析,进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决策。大数据扩展了数据的来源,“全量数据”较之传统的“样本数据”更具客观性和代表性。大数据的“样本=总体”的分析框架,实现了对所有受教育者活动轨迹的全记录、全挖掘,是对受教育者的“全样本画像”,这使得总体把握受教育者的整体状况成为现实[5]。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学生数据画像,挖掘学生群体的活动轨迹、潜在特征和共有行为特点,可以从教育的场景、流程、环节及结果等诸多方面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状况,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实现对学生“知、情、意、行”四要素的科学“系统画像”。

    3、数据分析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制于技术条件,教育管理者只能得到一些文字性描述或片面性的少量数据,无法得到全过程、大样本数据,只能用”以局部分析整体”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判断,缺少科学数据的支撑,往往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不小的差距。智慧时代,智能终端的换代升级与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加工分析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有效地预测教育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极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预判力及引领力。不仅是学生在教室、食堂、宿舍、体育馆、图书馆等主要活动场所活动的基础数据,甚至连学生的学分预警、晚归预警、违规违纪受处分情况等也可以从数据库中获取,真正实现让数据发声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轨迹和趋势,为科学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 四、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缺乏数据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属于文史类范畴,主要依赖教育者的经验。文史类学科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数据及信息化的理解和运用具有局限性。目前大多数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大数据存在不会用、不善用、不懂用、不能用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统,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化、数据化等工作中缺乏融合机制,多数教育工作者对思政工作信息化数据化的理解局限于简单地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系统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引导,导致思政工作与大数据的融合力度不足。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大数据理解不够深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大数据这一客观存在;而技术人员对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需求和应用场景不了解,无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仅简单耦合,无法实现深度有机融合,且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不明晰,运行机制亟待完善[6]

    2、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存在限度

    数据本身并没有价值,其真实价值在于数据的挖掘和开发。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将数据分析的结果融入高校的日常思想教育、管理与服务之中,是为师生提供精细化与智能化服务的基础。但是,当前一方面由于高校各相关部门及单位从多口径获取的学生数据存在表述不一致、信息不完整、内容不规范的问题,人为地给大数据分析制造了障碍。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利用跨多单位及部门、多业务、多领域的学生数据,从深度和广度上探索新的数据分析路径上缺少思路;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了自身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提高,缺乏“数据意识”,不习惯通过数据进行教学、管理和服务,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教学内容感染性不足,无法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3、大数据应用风险显著提升

    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大数据亦是如此,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存在着诸多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大数据,在带来新的机遇和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应用风险问题。一是引发乱贴数据标签的嗜好。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按照不同的班级、区别不同的专业、划分不同的对象,细化大学生群体,建立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有效实施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预测, 精准掌握大学生潜在的思想动态和行为预期,但贴上数字标签相应会产生不利因素,对大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造成消极影响。二是形成潜在性的干扰。由于大数据要求智能性和预测力,但囿于其能力的有限性,往往以经验式的“历史印痕”去分析和展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戴着“有色眼镜”形成大学生思想的固化数据,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出“经验式”或是“歧视性”的结论。同时,由于每名大学生都成为大数据的来源对象,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安全感”的困惑,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在大数据面前诚惶诚恐、畏于面对、高度警觉[8]

    • 五、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实践路径

    1、培育教师的数据治理理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培育教师的数据治理理念,帮助教师树立数据意识。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变革,教师必须学会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了解大数据的使用价值,用正确的数据治理理念指导大数据技术的使用。高校应通过培训、讲座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等方式,向教师提供数据治理相关内容,在向教师传递大数据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融入对教师数据治理理念的培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教师形成数据治理理念。另一方面,高校应指导教师在具备相关数据治理理念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使数据治理理念及大数据技能的使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变革深度融合,发挥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教育精准化发展的引领作用[9]。高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或指导,使教师善于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情,并在高尚综合素质的引领下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数据的关联性和规律,借助大数据精准识别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精准化发展。[10]

    2、构建思政教育大数据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利用大数据建设智慧校园,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高校要加快大数据协同育人共享平台建设。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加强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搭建覆盖全面、及时更新、动态跟踪、有效反馈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管理流、服务流、人才流,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机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大数据资源,促进智慧校园建设[11]。从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数据内容层面来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部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教材内容、相关方针政策及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和网课等内容都应在大数据平台上呈现,确保师生可在平台上得到所需资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情、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图书借阅状况、生活作息、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及大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也应包括在大数据平台上,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多种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在大数据平台上分门别类的设置,便于教育者使用和分析。

    3、完善大数据安全机制,为教育精准化变革提供保障

    大数据时代不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思维、创新方法,更需要优化管理模式。一是强化组织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需要多部门参与、多角度介入、全方位展开。高校党委要落实主体责任,着力推进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和闭合完整、全面覆盖的管理链条,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的各要素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增强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12]。要建立起不同部门协同议事的组织框架,搭建融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平台,以加强跨部门间的协作。重点应放在教务与学工战线协同,日常行为管理与思政主渠道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协同等方面,实现校内各部门之间、校内校外之间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高度协作与相互作用。二是强化队伍协同。高校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有育人职责,既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做到“传道”“示范”。要着力建设一支全员参与、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重点加强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教育三支队伍建设,培养应用大数据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新理念。要激发思政工作队伍的内生动力,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待遇保障和工作经费等问题[13]

    • 六、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如何看待数据、如何利用数据”的问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作用及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数字化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步入新时代。

    • 参考文献

    [1]张烁.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罗珍,蒋晓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实现机制探微[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v.45;No.223(02):145-149.

    [3]刘湘顺,唐莹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价值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No.614(23):83-85.

    [4]辛宝忠,于钦明,姚凤祯.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No.248(08):138-141.

    [5]操菊华,康存辉.大数据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内在机理与推进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76-78.

    [6]陶好飞,莫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44-49.

    [7]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 人民日报,2017-12-10(001).

    [8]徐永利.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46-53.

    [9]陈慧军,平章起.论新时代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向度[J].学术论坛,2019,42(05):140-148.

    [10]古力铭.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变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61-63.

    [11]虞亚平.大数据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与价值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20(06):31-33.

    [12]张青,张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3):27-30.

    [13]刘三宝,谢成宇.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04):167-171.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