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最小公倍数》

    石景山区杨庄小学    董雪莲

     

    • 【教材内容分析以及设计思想】

    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中出现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创设了用长方形墙砖铺墙面的问题情境,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现实意义,又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学习打下了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 【教学重点】

    建立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 【教学难点】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材虽然提供了用长方形墙砖铺墙面的问题情境,但是小学生一般很少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无直接的体验。不过学生已经学习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对本课概念的形成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着正迁移作用。但是,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相混淆的现象,也会产生负迁移。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为了教学设计最铺垫的,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希望教师能够将学生特征分析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例如这堂课中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概念

    • 【教学策略】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 【教学资源】

    教材、教师PPT讲稿。//动手操作的教具也可以放置教学资源中

    • 【教学过程】

    一、以趣激疑,初步感知:

    1、体育课上经常要报数,今天比比谁的声音最洪亮,请几组同学报数。请报到2、3倍数的同学分别起立。

    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人起立了两次?让报6的同学说说为什么两次都站起来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

    设计意图: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游戏,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数学。]

    评价:导入部分非常有意义,让学生亲身体会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

    //导入环节用游戏的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与本节课的内容紧密结合,从生活实际导入课堂

    2、多媒体出示:

        2的倍数:2、4、6、8、10、12、14、16、18、20……

        3的倍数:3、6、9、12、15、18、21……

    师:像6、1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我们就可以说6、12……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看到“公倍数”你有什么问题吗?

    3、刚才我们从报数中认识了公倍数,公倍数能在生活中帮助我们做什么呢?

    //在此采用必要的奖励措施,对激发学生的拓展思维有重要作用。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课件出示生活情境)老师家要装修厨房的一块边长为12分米的正方形墙壁,需要铺满墙砖,我要求整块整块的铺,不能切割墙砖。工人师傅告诉我,有两款墙砖,一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另一种是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老师应该选哪种墙砖能把正方形墙壁铺满呢?

     (1)学生活动: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得到不同的方案。

    (2)汇报方案: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实物投影上摆:摆两个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摆同样的三排,就是正方形了。

    (3)适时追问:正方形墙面的边长和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自主发现:按照要求进行,所铺成的正方形边长是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这一结论。

    (4)再次追问:大家为什么都不选择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学生很容易答出: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5)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和分析,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主动地借助各种外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

    评价: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同一种墙砖摆多个正方形。

    (1)谈话:用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墙壁?
    (2)填写表格。(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学生能直接想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和3的公倍数,想象不出来的,允许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3)展示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交流想法。

    学生能够答出: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

    (4)追问:3和2有没有最小的公倍数,最小的公倍数是几?(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谈话:还可以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数和2的倍数。

    (课件演示集合圈交叉重叠的数字。)

    (5)揭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

    //评价:实际教学和教学设计是有区别的,实际教学通常会出现很多不确定性问题,例如,无论是否具备投影展示,教师始终记住自主、协作、探究的理念,根据此理念进行教学,在此愿意和您讨论完善。

    【设计意图:可以看出,此环节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的数学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主动探究构建起来的,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

    3、完成教材第89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 的倍数;6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 的倍数。总人数在40 以内,所以是求40 以内4 和6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老师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1、出示问题:怎样求6和8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学生完成作业纸。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有了想法后,把过程写到作业纸。(有困难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进行交流。)

    3、学生进行汇报。(让使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把过程在黑板上展示。)

    4、在汇报方案时:学生可能用集合圈的方式找6和8的最小公倍数;可能用列举6的倍数和8的倍数的方法;还可能用只列举6的倍数的方法•••
    5、谈话:大家都提供了各自的方法,老师非常欣赏。我这有个方法。可以把6的倍数和8的倍数在有方向的直线上表示出来。

    (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教师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评价:其实这个数轴可以作为您的特色,重点强调一下。

    6、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    2和8   5和6    4和9

    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其中的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积。)

    7、介绍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例如:60 = 2×2×3×5 ,42 = 2×3×7, 60 和 42 的最小公倍数 = 2×3×2×5×7 = 420。

     

    【设计意图:老师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评价:求知欲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基本保证,在教学中根据问题环环相连,对保持学生的求知欲是个督促。

    四、实际应用,回归生活。

    1、写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8   3和8   6和15   18和9    4和5   1和7   30和10    8和10 

    学生独立完成。

    2、判断题: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3、李阿姨今天给月季和君子兰同时浇了水,至少多少天以后给这两种花同时浇水?(月季每4天浇一次水,君子兰每6天浇一次水。)

    4、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能找出几组?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

    评价:理论来源于实践,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放到实际生活中,作用于实践,很好。

    五、全课总结。

    //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是用心设计出来的,能感觉出来您的用心,您一定会做得更好!

    • 标签:
    • 方法
    • 教学
    • 学生
    • 正方形
    • 公倍数
    • 分米
    • 最小公倍数
    • 倍数
    • 数学
    • 概念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