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理论准备等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解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解

       问题一 : 基于“教”的设计还是基于“学”的设计?

       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程序是上世纪 50 年代的五环节:破题(导入)——作者及介绍背景——分析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色 , 把教参中的文本的解读原封不动地“平移”到课堂中,对课文进行精细化的“阐释”“解释”,“教课文”,教师“析有余”而学生“悟不足”,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 ,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 ,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这种设计观一般把教学设计看作由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步骤或程序组成,大致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或要素:

      分析:学习者需求评定,确定学习环境中的问题、学习任务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写出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定义(即以可操作的词汇叙写教学目标),将学习分成不同类型、确定具体的学习活动 , 以及具体的媒体等。

      开发:准备学生及教师用的教材(各种形式的),开发教学策略,为学习者能达到预期表现做出安排。

      实施:在不同场景中传递教学方案 。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根据具体信息反思与修正设计方案。

      从实质或最终目的上看,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教与学问题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问题所必须的各种条件(资源、媒体、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 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 , 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 ,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学环节的设置着眼于引导、激发、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表现为学生 “ 学 ” 的有效性;基于学生的“学”的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努力的方向。

      问题二:关注“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

       基于“学”的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是 “ 学的活动 ” ,“学”的活动构成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 “ 学的活动 ” 的组织,教学流程就是 “ 学的活动 ” 的充分展开。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策划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我们来梳理一下教学设计的流程,教师是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设定教学目标 ( 当然也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 ) ,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学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走进文本、体验语文,在亲身体验中生成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教学环节就是组织 “ 学的活动 ” ,就是教师在基于学情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文本展开适宜的 “ 学的活动 ” ,这是一种思想的革新,也是一种视角的转换。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活动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呢?建构主义认为:( 1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3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此处的教学设计指的是微观的教学设计,指向具体的每节课的设计,也就是课文设计。

      (二)关于“课程资源”的基本理解

         课程资源: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很多,总的来说,课程资源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为狭义的教材,“专指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二、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及策略以及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 ,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 “ 文选型 ” 教材(所谓的 “ 单元型教材 ” 也是 “ 文选型 ” 教材的一种变体),教材是选文集锦。只是以体裁或主题为单元编排了大量选文 , 对每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 基本上没有进行设计 , 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价值体系,更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教材教学价值体系。一篇篇课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把握,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教学价值定位。一篇课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识、技能、情感、方法等诸多因素。在教学实际中 , 教师面对一篇包含众多要素的课文 , 在确定究竟应该 “ 教学什么 ” 的时候 , 往往感到十分茫然 , 要么面面俱到把语文课上成各科知识的 “ 大杂烩 ”; 要么任意而为 , 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法课或科技常识课。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内容,准确挖掘教材隐含的可供进行教学的教学价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 “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 的基本体现。

      编辑把一篇篇的作品和文章选入教材,是有其意图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既有它的“原生价值”又有它的“教学价值”。所谓“原生价值”,即它发表时为社会提供的信息价值;所谓“教学价值”,即编辑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后者,即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它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同样的课文,被不同的编者选在不同的教材里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它的“原生价值”可能是一样,但“教学价值”可能完全不同。教师结合自身的积淀,产生用教材教的丰富与立体,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使之具有生命化特征,即立足于研究的态度,哪怕基于我们突破我们思维习惯而带来的痛苦,需要颠覆原先的被动的某些理解,那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至少弄明白了我们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立足单篇,深入挖掘

         1.挖掘教材的“例子”学习的价值

         教材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于语文教材的功能,叶圣陶曾明确指出: “ 语文教材无非是 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 “例子”是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一种体现,通过这一篇文本,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这种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2.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价值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其读书的数量和质量。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是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的样板。教材语言学习价值的体现,依靠学生对教材形式上的语言学习、理解和运用来体现;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获得语言感受,进行语言积累,学会语言品析与鉴赏。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材的“语言学习”的价值应该是我们着力关注的。

    3.挖掘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

      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之作,都是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解读化悟,借助这些解读化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这就是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的体现。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努力钻研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点,捕捉篇与篇的交叉点,把握教材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 对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一种语文知识的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探求一种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新路径。从现有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局部的教学整合乃是围绕某种语文知识要点而展开的。

    三、有效拓展,文本互证

      拓展 , 是指狭义的拓展,是指在某篇具体课文的教学中,补充与其题材、体裁或主题相近的课文外的篇目或者相关内容。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天壤之别,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注重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或者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语文教学开始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这些尝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课内所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

    1.顾及全篇,知人论世

      顾及全篇,就是理解作品要从整体出发,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感受完整的艺术形象。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不能断章取义。

    2 .比同辨异 , 适度拓展

     “比较阐释”类文本拓展资源,就是与教材 ( 此处的教材指的是教科书中的课文 ) 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本材料,这种资源对文本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 , 推动学生思考跨越提升。

    3.同中求同。

        就是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 重点分析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的共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 , 对某两个或几个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者形象,进行理性概括,得出“同 ” 在何处的结论。

    4. 异中求同:

          是指从不同的事物尤其是看起来很不相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点,这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能力。教学设计 , 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准确把握课程资源的价值,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贫瘠”与“丰沛”是决定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窘迫与洒脱两种不同境界的重要因素。教学设计,更需要教师理念的刷新与理性的思考。

     

     

     

    • 4月份肥西小学语文教师多媒体课件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http://www.sojump.com/jq/1458295.aspx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调查

    • 标签:
    • 教学
    • 学习
    • 学生
    • 教师
    • 课程资源
    • 课文
    • 教学设计
    • 语文
    • 教材
    • 价值
    • 资源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