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样板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教材分析】
 《其他生物的呼吸》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六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人体的呼吸,并能阐述人体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协同运作完成人体呼吸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对人体呼吸较为精细的学习,学生掌握鱼类、两栖类、鸟类和昆虫的呼吸过程就显得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呼吸环境、呼吸器官不同,在描述呼吸过程时会有小小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 我们来分析一下本节课题,《其他生物的呼吸》,教材中选用的动物实例是鱼、蛙、鸟和蝗虫,水里游的,水陆两栖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就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来说,它们很具有代表性,而它们的呼吸方式和过程等都存在着差别,弄清这些动物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在系统的学习了人体呼吸后,了解其他生物的呼吸,无疑是要将动物的呼吸泛化,从具体到一般,要弄清楚为什么所有动物都要呼吸,即呼吸的实质是什么,这是很值得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内容,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让学生明白,尽管“呼吸”不同,但是“呼吸作用”是相同的,所以这是本节的另一重点。 由于描述各种动物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时,需要对它们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进行 分析,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概念去阐述,对于刚刚接触生物的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四种代表动物的呼吸,学生能够说出它们的主要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能够描述呼吸过程,能够阐述它们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以人为模板,归纳总结四种代表动物的呼吸,学生能够说出动物呼吸的实质。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鱼的呼吸和鳃的结构,阐述鱼鳃与水环境的适应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比较四种动物的呼吸,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自主学习四种动物的呼吸,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快乐。 (2)通过对呼吸实质的理解,让学生感悟生命活动的奇妙,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价值观。 -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出四种代表动物的主要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能够描述呼吸过程,能够阐述它们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 - 
													【教学难点】
 通过归纳四种代表动物的呼吸特点,学生能够归纳出呼吸的实质。 -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北师大朝阳附中初一网络实验班(4)班的学生。学生具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技能,明白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自律性好;对于生物学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扎实。 - 
													【教学策略】
 主导—主体相结合,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 
													【教学资源】
 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二册,鱼类和鸟类呼吸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巩固铺垫 教师活动: 播放关于呼吸对于人类生存重要意义的视频,并抛出问题:人类生存离不开人体呼吸,那么对于其他生物,呼吸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人体的呼吸,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完成表格 生物名称 人类 生活环境 陆地 主要呼吸器官 肺 辅助呼吸器官 无 特殊呼吸方式 无 呼吸器官外有无毛细血管 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播放ppt显示全部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回忆已学知识,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掌握学习呼吸的重要方面,为仿照人类呼吸,自主学习其他生物呼吸做好铺垫。 (二)小组协作,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 1.引入新知: 出示图片,天空飞翔的鸟儿,水中畅游的鱼儿,草地里跳跃的蝗虫,水陆两、栖的青蛙,它们的呼吸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仿照人类呼吸表格,找出相应的内容。 生物名称 生活环境 主要呼吸器官 辅助呼吸器官 特殊呼吸方式 呼吸器官外有无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2.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教师板书记录。 生物名称 生活环境 呼吸器官 有无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鱼 水 鳃 有(鳃丝)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蛙 水(幼体) 鳃 水、陆(成体)肺、皮肤 有(皮肤和肺)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鸟 陆 肺、气囊 有(毛细支气管)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蝗虫 陆 气管 无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合理利用网络和教材,每组完成一种动物的表格填写,然后由组长汇报。各组汇报完成之后,全班填写各组汇报情况调查表。 备注:由于每组只针对一种动物,学生不能完全了解四种动物的呼吸,每组组长汇报时,都要说明填写依据,教师也给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加以辅助讲解。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 (三)教师主导,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提问:回忆人类肺泡外毛细血管的作用?(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运给组织细胞) 2.提问:鱼类鳃丝上的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播放鱼类呼吸视频,帮助学生理出鱼类呼吸过程 氧气 水 鳃丝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3.教师引导学生:仿照鱼类的呼吸过程,描述其他三种动物的呼吸过程,教师帮助总结。 蛙成体的呼吸过程 氧气 空气 肺、皮肤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鸟类的呼吸过程 氧气 空气 肺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蝗虫的呼吸过程 氧气 空气 微气管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4.提问A(在Vclass平台讨论区中):既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把氧气运送给组织细胞,为什么这四种动物要选择不同的呼吸器官和不同的呼吸方式? (生活环境不同,要与环境相适应) 5.提问B(在Vclass平台讨论区中):它们的呼吸怎样和环境相适应的? *鱼为什么不能上岸利用空气中的氧气?(鱼鳃粘连,减小了气体减缓面积) * 蛙为什么要用皮肤辅助呼吸?为什么能用皮肤呼吸?(肺结构简单,皮肤裸露湿润) * 什么是鸟类的双重呼吸?为什么要进行双重呼吸?(海拔高,提高呼吸效率)播放鸟类呼吸视频,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回答问题 6.提问C(在Vclass平台讨论区中):尽管动物们为了适应其生存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但是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目的? (呼吸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7.小结:动物们外在的呼吸现象是不同的,但是内在的呼吸实质却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1.回忆人类肺泡外毛细血管的作用,结合教师给出的示意图,尝试说出四种动物的呼吸过程2.思考动物呼吸与环境的适应,在Vclass网络教学平台中小组讨论。 3.结合教师的板书,总结归纳出动物们呼吸的实质 【设计意图】以人类毛细血管的作用为媒介,让学生自己摸索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通过比较四种生物的呼吸过程,可以得出它们的不同点(适应环境),和相同点(呼吸实质),让学生通过比较,更为直观的看到动物呼吸的现象和本质。 (四)拓展提高 从能量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 鸟类为什么进行双重呼吸?
- 蝗虫为什么省去血液运送氧气的环节?
- 动物们不呼吸就要“憋死”,你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拓展高于教材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 - 
													【教学反思】
 《其他生物的呼吸》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其中的知识性内容并不难懂,且不是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有4种代表动物,其中又有应作为重点讲解的鱼的呼吸和作为难点讲解的鸟类的双重呼吸,一课时显然会很紧张。另一方面,本节课的侧重点又在于让学生能够从动物们的呼吸中看到与环境的适应和呼吸的实质,这是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的。 1.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堂容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结合 学生在同一时间可以根据喜好利用网路资源对不同动物的呼吸进行研究,省去了传统课堂一一讲解的时间和枯燥,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得学习效率提高。网络环境给予学生更为新闻乐见和自由的交流空间,使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变得更为有趣主动,沟通效率提升。 2.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有帮助 网络环境下,学生收集信息的范围广,需要对其进行加工的工作量增大,这需要更多自己的思考或者依赖与小组的团队协作,那么对于提升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 
													
- 
							- 标签:
- 教学
- 设计
- 学生
- 样板
- 呼吸
- 动物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