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式课题英语学科教学理念问答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正确理解跨越的内涵
什么是“跨越”?跨越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要直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减负、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中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勇于创新,超越障碍,将教育现代化推进进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
1.跨越式课题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答:“跨越式”课题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整套的教学理论作支撑,具体讲有以下四个方面理论的支持:
①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②儿童思维发展新论;
③语觉论;
④创造性思维理论;
-
2.跨越式课题英语学科教学理念是什么?
在语觉论的指引下,经历了近10年的跨越式探索试验形成了一整套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创新学科教学理论。这套创新的学科教学理论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思想
基于语觉论的“语言理解与生成模型”所揭示的规律表明:和真实的交际者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是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 件,所以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第二语言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思想强调:第二语言教学一定要“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为中心”, 也不是“以听力训练或读、写训练为中心”。
(2)教学观念
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观念认为,要提高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只有通过“请外教、加课时、强化训练”这三种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而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第二语言 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观念恰恰与上述相反:儿童第二语言听说能力的提高也可以“不请外教、不增加课时、不增加课业负担、在正常的课堂教学环境下通过全新的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模式、方法”来达到(近几年的跨越式试验已经证明,这种新的第二语言教学观念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3)教学设计
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外语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应特别关注四个方面关系的处理,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 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与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关系;
-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关系;
- 课标要求与跨越要求的关系(课标要求是底线,它通过课文内容体现;跨越要求是目标,它通过扩展阅读内容体现)。
除此以外,其教学设计还应紧紧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五个活动:
- 说——有“师生对话”、“俩俩对话”、“自主说” 三种形式,但以前两种为主(可以说人、说事、说物);
- 听——在对话过程中除了训练说话能力以外,也有效地训练听力,但除此以外,还要有“自主听”(可以听故事、听散文、听儿歌听顺口溜、听谚语);
- 唱——唱英语儿歌和优秀英语歌曲;
- 背——当背诵儿歌、顺口溜、格言、谚语;
- 演——进行各种角色扮演。
(4)教学模式
在语觉论基础上形成的外语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是“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教学环节(这三个教学环节是必须具备的,其余环节则是可选的):
- 重视“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
不论教新单词还是新句型均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和个别学生对话,也可以和全班学生一起对话;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要注意抓两头,即要选择学习好和学习差的两类学生进行对话:因为前者可以起示范作用;后者则可以起帮助作用。
- 重视“邻座学生的俩俩对话”(俩俩对话和师生对话各有千秋可以优势互补)
- 重视“扩展听读”
为此应从两方面落实:一是要提供生动有趣并与课文密切配合的听读材料,而且每篇课文都要配合4-5篇(听读材料有数量和质量的保证);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保证课上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听完这些材料。
(5)教学方法与策略
如前所述,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要由教学模式决定。例如,在上述“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涉及三个教学环节,各环节的相应教学策略为:- 师生对话环节——通常应采用“点面结合”和“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
- 俩俩对话环节——通常应采用“以邻座为主,易位为辅”和“以言语交际为主,角色扮演为辅”等策略;
- 扩展听读环节——通常可采用“自主听读”、“全班集体听读”和“篇章为主”等策略
-
3.如何理解跨越式课堂教学中的"言语交际"?
答:语言学习规律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规律有不同。其它学科,我们年龄越大,一般学习能力越强,但惟独语言除外,语言的听说方面,我们年龄越大,学习能力越差,一般过了三十岁后,想学会一门外语或者是方言,每个人都会觉得很困难,比如,我们过了三十岁后,再想学一门外语或方言(如广东话)一般都比较困难。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对语言语义、听、说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遗传因素主要决定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东西都存在一个成长的关键期,就象人的成长一样,青春期最为关键,比如人的身高青春期营养不够,到成年后,无论如何补钙也未见得有效果。语言学习也存在一个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内,要尽可能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设语言运用(尤其是听说)的学习情景,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诱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教学策略,及时使儿童的语言神经中枢精细化。语言学习如果抓住个这个关键期,学习语言就会事半而功倍,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则会事倍而功半。根据J.K.Chambers、K.Stromswold、Johnson和Newport等人对大量语言获得案例的研究(包括众多母语学习和的第二语言学习案例,其中既有正常儿童也有失聪者),我们可以作出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期是在8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5—20% 。所以我们这个项目就是要在小学低年级就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设语言交流表达的环境,并对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听说训练,才能够突破英语听说关。
儿童掌握听说能力的最佳敏感期是在9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5~20%。外语教学必须紧紧抓住小学阶段这一关键期(尤其是1~4年级为最佳年龄段)。
既然言语能力中的“听、说能力”主要靠先天遗传,“读、写能力” 主要靠后天习得,是两种本质特性完全不同的言语能力。因此小学阶段不应当并列地提出“听、说、读、写”的要求。在“听、说、读、写”四种言语能力中,在语觉关键期内(尤其是在最佳年龄段内)要特别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读、写”能力因为主要靠后天习得,基本上不受语觉生长发育关键期的限制,所以推迟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再来强调读写能力的训练也不为晚。为了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外语听说能力,在语觉生长发育关键期内必须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而且这种语言环境应当能同时支持“听力”和“说话”这两个方面的训练要求。“听力”环境的创设可通过扩展听读教学资源来实现,说话”环境的创设则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来完成。
跨越式课堂教学必须强调“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为中心”,也不是“以听力训练为中心”,更不是“以读、写训练为中心”:
①交际情景并非是真实环境下自然的交际情景,而是对真实情景的一种模拟和迁移,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交际情景可能会比较简单,随着儿童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交际情景也呈愈来愈丰富化、多样化的趋势。
②更多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的操作,而不是即兴性的交际。对于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是师生还是生生之间的言语交际,一般都是有指导的和有提示的,为以后的真实交际作好预备。
③在课堂上,师生和生生之间交际的主要目的也不仅是交流信息和思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景”则是载体,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开展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是得体地使用语言。
④言语交际具体包括说和听两方面:“说”是表述话语的过程,也称言语生成过程;“听”是接受话语的过程,也称言语理解过程。按照语觉论的观点,“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彼此对话)是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言语交际是使语言学习者能真正获得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
4.英语跨越式课堂的"大输入"和"大输出"?
答:跨越式英语教学的大输入是:大量听读,这是保证儿童拥有足够的英语学习环境的关键因素。大输入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从质和量两方面为听力材料提供保证——听力材料既要能与课文密切配合又要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且每篇课文至少配4-5篇这类材料;二是保证课堂上有充分时间让学生能听读完这些材料。
跨越式英语教学的大输出是:学生自由的进行交际和表达。学生可以就某一话题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先看图(或看动画、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就其中的情景用英语进行口头描述。对于某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或到讲台前用英语进行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并可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
-
5.如何理解"课标"与"跨越"之间的关系?
课标要求是底线,它通过课文内容体现;跨越要求是目标,它通过扩展阅读内容体现。跨越是在课标基础上的目标,也是更好更快实现课标的方法之一。
-
6.非网络环境教学与网络环境的比较?
非网络环境和网络环境的英语教学区别之一表现在拓展阅读环节上。非网络环境下是集体听读,听读时间相对集中;而网络环境是自主听读,听读时间可以灵活分散。无论网络环境下还是非网环境下,都要明确一点,拓展听读资源与课标要求的内容的定位是不同的,我们对拓展听读资源的定位,并非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要掌握所有的材料。在集体听读阶段教师要少选、精选拓展听读资源,一般为 2~3 篇,可以根据班上学生的具体能力来确定,这些材料的选择与安排要能够很好的体现层次性,由与课标的强相关到弱相关,由易到难。听读过程中要运用好打印的拓展听读材料,让学生可以主动跟读,边读边看材料,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
7.究竟怎样的英语课是一节好课?
答:评价课的标准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点:
- 教学目标清晰,拓展合理;
- 课堂氛围好,学生参与度高;
- 课堂富有节奏感,紧凑有效,各环节不仅仅从语言知识上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而且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情节延续性(交际“链”);
- 活动设计在保证交际性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创新性;
- 学生听说丰富、合理,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言语交际;(保证师生说、生生说和拓展听读的时间)
- 将形式融合在意义中,也就是在情景、一定的语境教学中来渗透学生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
-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 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学习方法;
- 教师采取全英文教学;
- 教师有整体意识,具备从课时到单元再到册的整体驾驭能力,关注主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上到课外的延伸,开展英语主题学习;
- 老师具有再创造的空间(单纯预设取向转向预设、生成并举)。
-
8.非网络环境下应该如何落实"拓展听读"环节?
如上图所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教师导入要听读的资源:教师通过简介内容,解释重难词汇来降低难度。
- 集体看、集体听读资源。除了跟计算机来听读资源,也可以教师示范带读,从而整体了解资源内容大意。
- 集体听,自主看和读拓展印刷材料。集体听播放的资源,不过现在学生不再集中一起听读资源,而是在听资源的同时,开始自行认读读印刷材料,低年级学生还可以边听边用手指读资源。
- 自主认读资源。给一定的时间,学生自主认读拓展印刷材料时候。教师可以预先通过PPT集中提示每个资源标注难度属性(或必读、选读),供学生选择。
- 反馈纠错。 教师总结共同问题,教师带着学生再读关键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并非固定不变。如并非所有的材料在自主认读前都必须集体听读,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先让学生初步认读材料,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然后集体再听和跟读资源。
-
9.拓展听读资源选择原则?
如上图所示,拓展听读资源选择的时候,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提供为后续交际活动提供示范或素材性的材料。英语强调大输入大输出。学生在听读的后续环节就是交际应用,听读资源可以是为学生听读提供支持性的材料,如示范性的对话,或者学生后续可以就所提供的听读材料进行交流等。
- 可以提供一些体现文化差异的材料,如在学习“food and drink”主题的时候,就可以补充有关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小故事或者笑话、介绍材料等。
- 可以提供体现创新思维培养的材料,例如在学习“house”主题的时候,教师在拓展听读资源中提供了有关“My ideal room”这样的话题,启迪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听读这样的资源后,也可以发挥想象力,谈论自己的理想中的房间。
- 注意提供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资源。如在学习animal这个主题后,教师就提供了“亡羊补牢”的英文小故事,在巩固词汇、句型的基础上,很好地渗透了相关价值观教育。
-
-
- 标签:
- 语言
- 教师
- 材料
- 项目
- 跨越式
- 交际
- 英语
- 对话
- 能力
- 学生
- 英语教学
- 言语
- 资源
- 常见问题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