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金沛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龙津小学金沛菁
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圣人古训中蕴含着哲理,为历代文人志士指引了求学之路。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学习素养,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启发智力、提高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还是进行阅读习作教学,或是学习古诗词、探究文学殿堂的奥秘,都离不开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在语文学习中具备良好的质疑习惯,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敲门砖与铺路石,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营造质疑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在备课时设计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调动学生质疑思考?最终如何在质疑中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与途径,获得了什么启发和收获。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营造质疑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中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同时,教师还要贴近学生,放下教育者的身段,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探讨。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中,让学生推心置腹、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不论对与错,好与坏,教师都要避免嘲笑、挖苦、讽刺学生,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与质疑的积极性,及时并且适当的给与鼓励和表扬,用赞许、肯定的语气激励他们,从而活跃整个课堂氛围,用一少部分“爱提问、爱发言”的学生去感染、带动全班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勇气,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思考能力,让学生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如教学《鲸》,课前提问:老师想养一头鲸,你们觉得怎么样?引发学生质疑,激起学生寻找相关依据的兴趣,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二、寻求质疑的方法,培养质疑的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提前设计好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束缚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限制了他们发挥质疑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解决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变语文教师固有的惯性思维,就必须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疑议、获取真知、解决疑难。如何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避免质疑的随意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以下方法可以用到:
首先,从分析文章主旨,从质疑课题入手。题目既是文章之眼,又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甚至寄托着作者思想或是交代了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从分析课题入手,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样的题目?题目交代了什么?试着另行更改一个题目?从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开始引发学生的思考,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板书课题后,老师提问:从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读完课文后,师再问:围绕这个题目讲了哪些内容?可以换个题目吗?这样的质疑,让学生在思考中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谓事半功倍。
其次,了解文章大意,从质疑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大意的往往较难把握关键的切入点,正如使用关键词在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招把握文章中精彩的词句与感受深刻的地方,让其成为打开理解文章的钥匙,从细微处入手,找出问题,加深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结尾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周庄河》里的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欣赏桂林山水的感受与心情,在教学中,学生对此句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人就好像在画中游一般?”、“究竟是画中的景色美丽?还是真实的桂林山水景色美呢?”,进而引出众人熟知的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学生重点分析,“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所以,只有通过质疑,才能让学生体验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如在《颐和园》一课中,“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为什么这里用滑过而不是划过呢?”,通过探讨,得出结论:使用滑过一词比划过更准确、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
第三,掌握文章中心,从质疑课文重难点入手。正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取决于教师对本课的重、难点的把握。在重难点部分恰当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大自然的启示》时,我先提问:题目说的是大自然的启示,那你能不能从文中找找,大自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啊?这个启示是怎么得出来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作者表达方法。
第四,掌握作者思路,从质疑文章矛盾、写作方法上入手。在小学高年级学段,由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更加全面,阅读认知水平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可以采取从质疑文章矛盾、写作方法处入手,丰富学生语文学习手段。例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作者李星华在第一自然段中先写了父亲李大钊的死对自己内心的强烈震撼,再写了父亲遇害的过程,这种叙述方法叫做倒叙。对小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表达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要先写父亲遇害的结果,再写遇害的过程呢?”“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进而总结什么是倒叙的表达方法,常见的文章有哪些表达顺序?(顺序、倒叙,插叙等)是否可以借鉴在自己写作文之中。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拓展学生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首先,老师要转变角色,更新观念,教师要恰当摆正自己的角色,从课堂的“领导者”变成“引导者”,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把传统教学中的“老师问”变成“学生问”,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提问题,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质疑的成就感。
其次,要让学生克服对老师、辅导资料的过分依赖,培养怀疑精神。小学生对老师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和权威认同,习惯于在学习中对老师的观念不假思索的接受,一味的盲从,只能限制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培养小学生逐步具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让质疑的精神成为助推想象力的翅膀。
再次,抓住契机,激发想象。授课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动态,抓住教材特点,紧扣课堂脉搏,稳妥的抓住时机,用质疑来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当学生认识到孟浩然乘舟远去,只剩下李白孤零零一个人时。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想到这些他的心情怎样?由此拓开学生思维,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那依依惜别之情。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形成一定的质疑能力,从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找到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中,让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有益尝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
-
- 标签:
- 语文
- 小学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