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教育习惯之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育人因素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反思教育习惯之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育人因素

    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 李奕

    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转变发展模式是基础教育各个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反思是从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角度切入,反思我们现在已经有的一些习惯性的做法,惯性的措施,反思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找问题,而是在于谋求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就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而言,近十年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得到重点的支持与投入,甚至呈现出领先的端倪。从大规模的计算机、多媒体的采购配备,到建网、建库、建队伍,以及随后的资源库建设、基础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身份认证,信息技术正像影响人们生活一样在慢慢的渗透基础教育,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在强调“应用与整合”,在学校管理、学科课堂教学乃至数字德育、教师培训、家校互动等诸多领域扎实推进,取得显著的成果。近年,我们有提出“服务与融合”的思路,即基础的信息化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主流业务,要成为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职务行为,使信息化从一项专门的工作向消融在日常业务中转化。

    伴随着这样的一个发展历程,一支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团队成长起来,他们活跃在大学、中小学、城市和农村,研究信息化应用,也研究新时期教育教学规律,更加可贵的是有些还深入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课程构建层面,试图从系统的角度发挥信息化优势。在每一所中小学校,在原有电化教育的基础上,一支基础教育信息化和工作团队也初具规模,网络管理、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与机器人活动、数字校园建设等等已经成为一些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教学特色。

    但就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言,简单化的班班通、堂堂用,以及一切为了教师方便,似乎都不应该是最终目的。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也不应偏离于此。因此,通过信息化,促进人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形成是内涵中的关键。我们最终期待的是一个已经被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体系。基于此,我们许多习惯性的做法、想法需要审慎的反思。

    二、若干问题的反思:

    1、效率与跨越

    信息化手段和技术给予基础教育更加精确、高效和量的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所习惯认定的成果。但在就基础教育根本目标的反思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同样的危机。孩子的成长因素是丰富的,成功的成长和幸福的人生是紧密相关的,这里的成功与幸福并不是“精确、效率、大量”所能代表的。

    基于网络的把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方面都精确量化并且记录下来的“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能为学生的成功幸福成长提供多大的帮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孩子在学前就能认识2000个汉字、小学四年级就学完六年的课程,这种成果到底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哪些最宝贵的经历?基础教育在有些时候模糊比精确更有效,老师的一个微笑、同学的一个眼神远比提供给他一个评价量表管用;基础教育信息化要掌握适度的节奏,如果在加速跨越的过程中加重了孩子成长的成本、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幸福感,这种努力就是错误的。

    在这里我更倾向用“孩子”一词来替代“学生”,因为,前者更像一个丰富的“人”,更加符合基础教育应该面向的对象。

    2、资源与环境

    穿越时空、地域边界的资源共享是促进一体化、增进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化带给基础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希望。事实上,均衡与公平只是一种状态和表现,最终目标是和谐与幸福,让每个学生健康幸福、各得其所的成长,是基础教育贡献于和谐社会的根本。

    我们着力于用信息化手段丰富资源的积累和促进资源的有效应用,也着力于营造以虚拟课堂、网络德育、网上社区为代表的新育人环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特点,资源和环境的改善是为了促进一个地区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去强迫改变物种的生长方式,甚至改变物种本身。

    由此我们思考,为什么巨资建设起来的资源库并不能成为教师们自觉爱用的教学资源,往往教师们更加乐意直接从网上搜索和下载,不方便使用、质量不高等都是原因之一,但究其根本,是我们建设的底层立意有问题,我们试图用信息化手段提供给教师一个相对海量的资源库,但同时却产生了一个潜在的、或许也不是我们本意的限制性倾向,人为地制造出一个资源局限,影响和改变了教师教育教学最宝贵开放、个性、智慧的特点。同样,大量的德育网站和学科教学网站并不受学生的欢迎,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点击率始终不会太高。相反,少有引导和强迫的网上社区、QQ群、校友网、博客等却人气兴旺。问题出在我们试图给予孩子们的虚拟环境并没有真正以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点为根本,还是以我们的思路去建设和说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没作到在虚拟环境中对孩子的真正尊重和信任,孩子们的权限和活动仍然得不到解脱,自然兴趣就不会产生。

    事实上。资源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广义的资源包括环境,良好的环境就是一种最难得的资源。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资源极其丰富,从学校到家庭、社区等等,这其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和新环境加入进来,应该带来新的环境观和资源观。运用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发展拓展新的发展时空,建立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机制,是从根本上得到师生喜爱和支持的出路。

    3、人才观与人力资源观。

    首先是对基础教育信息化队伍的认识。就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建网、建库、建队伍,我们终于拥有了一支自己的力量。但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走到今天,是继续扩大这样一批信息化一线专业人员队伍,还是要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我感觉,基础教育在走向融合,呼唤着深度的协同和共享,那么仅仅靠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特种兵是难以维持的。要让信息化真正作为一种品质渗透到基础教育各个环节当中去,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武装,这个力量就空前强大。当前我们苦于一种普遍现象,是信息化队伍的各项待遇、政策保障(职称、待遇等)都不到位,事实上,与其苦苦争取独立的存在价值,不如面向全体,将自身的价值融入到每一个人身上。就象盐一样,很少有人在饭桌上直接摆盐、吃盐,但咸的味道却在每一道菜里。

    其次是面向全体的人力资源观。哪些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人才”?我们直接想到的是各个地区和学校的信息中心管理者和和学校计算机老师和网管。因为他们掌握最核心的技术,提供专业化保障。但在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全员的参与,最终出彩的恰恰应该不是这些技术人员,应该是从事基础教育主流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因此,从人才观转化到人力资源观,最终把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视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当中的一个核心力量。

    三、以育人为基本目标的基础教育信息化

    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反思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建设性的。

    1、基于新资源、环境观的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

    以中小学校为基本“作战”单元的信息化改造是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突破方向,信息化必须在中小学校内的主流业务上真正形成战斗力才是关键。

    首先,借助现代化的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3G、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挖掘其在教育方面的独特应用,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对人类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广大师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实现对各类数据资源的优化整合。“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优化整合,这里所指的数据资源包括了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及管理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传统校园基础上的数字空间。第三,注重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与服务。“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是达到教育与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和谐统一与科学发展。数字校园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核心业务开展,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忠实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第四,构建科学规范的应用与管理平台。“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标准与特色、安全与便捷、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功能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交换与共享,确保校园内部的通讯顺畅。第五,建设开放与共享的数字空间。“数字校园”的建设要避免成为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数字校园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流,而这种交流不仅仅体现在校园内部,校园与校园、校园与社会之间也都应该能够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2、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增长方式

    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单一的个体培养、群体培训方式,推进到“环境培养”方式上。努力营造一种新环境和新组织,使得每一位加入的成员都能在群体氛围的感召下,将自己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与群体(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机、自觉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不断追求自我成长的动力。进而使得组织也不断发展与前进。

    构建教师队伍自我发展环境——网上教师队伍建设平台。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平台是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和群体发展提供的一个自由交流和维护的虚拟环境。在用户类别上分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栏目设计上包括公开课研究课状况、科研课题、获奖论文、班主任工作、荣誉称号、自我介绍等;在模块设计上有交流论坛、资源上传于下载、信息反馈、民主评议、用户注册、后台管理等。教师需自己注册用户,加入到这个虚拟社区中,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关注别人的各项工作进展,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网上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的优势在于:首先形成新的交流共享环境。教师都要将自己的业务档案建立在网络空间上,把自己的业务活动和成长经历展现出来,大家可以毫无障碍地相互交流,彼此发现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每一位教师都在发展和交流中寻找自己的“短板”和“最近发展点”,并在社区中寻找合作伙伴,尽快形成合作与共享。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基础工作的扎实性和基本业绩的原始积累。其次,在两年一度的骨干教师认定中,将主要采用程序筛选法,对每一位骨干教师的各项业务业绩进行增量统计,业绩增量不足将自动取消骨干资格。当前的骨干教师的评选应该是善于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骨干,不是单纯获奖多少的骨干,因此在这一平台上,更加看重合作、交流、共享和创新。

    我们所期待的“不须扬鞭自奋蹄”的状态就有可能实现。

    • 标签:
    • 基础教育
    • 学生
    • 教师
    • 基础教育信息化
    • 建设
    • 以人为本
    • 环境
    • 孩子
    • 资源
    • 发展
    • 信息化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