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西赛课-一年级-董岗中心校-语文-王丽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设计者:董岗中心校 王丽
-
【教学内容】
《我多想去看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一首诗歌,它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对首都北京的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
-
【设计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学习朗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知识教学要求:认识13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3、能力培训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想出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想。
4、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教学难点:认识13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
【学情分析】
知能基础:
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利用这种激情,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北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北京的风光,在资料城拓展阅读,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
【资源准备】
- 教师用的资源:ppt演示文稿,跨越式资源网
- 学生用的资源:跨越式资源语文阅读材料。
-
【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景 复习导入
- 资源准备:ppt演示课文生字词;
1、[师引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美丽的小山村里认识了小明,他有一个愿望想去北京看看升旗仪式,你们想去吗?沿着弯弯的山路,读准这些字词,我们就可以拿到去北京参观的票了。(出示ppt演示课文生字词)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去旅游的情景一为激发学习兴趣二为达到复习生字词的目的
二、以情育情,朗读感悟
1、[师引导语:]我们现在来到北京了,王老师就给你们当导游,介绍北京的美景。
- 资源准备:PPT演示北京风光
- 师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北京的各景点(介绍八达岭长城、故宫、北海公园、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
- [师引导语:]我的介绍暂时到这里,你看了这么多美丽景色,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此处的出示北京的图片,使学生由景萌生情,属蓄情阶段。
2、[师引导语:]是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明也很想到北京城去看看,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一读这首诗歌:想想小明为什么那么想去北京看看?
3、[师引导语:]妈妈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指导朗读:个别读、小组读评读)
4、出示第二句: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5、[师引导语:]谁来读读这句话,在这句话里,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理解“遥远”“壮观”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
6、[师引导语:]想看看这壮观的升旗仪式吗?现在我们来到了遥远的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开始了请全体起立:(出示ppt演示:升旗仪式)
设计意图:请学生一起参加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孩子们来说,此时,他们和山里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神情专注,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
7、[师引导语:]刚才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用了什么词?(壮观)
8、[师引导语:]当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旗的时候,路过的工人、农民、学生都注视着红旗,向我们的国旗致敬。广场上人是那么多、解放军是那么威武、这场面是多么壮观呀!你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个别读、男女赛读、评读)
9、[师引导语:]同学们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或电视上有没有见过类似这样壮观的场面?
- 资源准备:PPT演示壮观的场面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理解“壮观”一词,让学生冲破现有时空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
10、[师引导语:]学习第三句:这些壮观的场面确实很吸引人,我们这位山里的孩子是多么渴望能亲眼看看天安门广场上那壮观的升旗仪式啊,让我们把这种迫切的愿望读一读:我对妈妈说……
11、师评价:我听出来了,你确实很想去看看,你比他更想去看看。
12、[师引导语:]茫茫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对首都北京的向往,请同学们再一次用你最动听的声音、最真挚的感情把这首诗歌诵读一遍。
13、背诵诗歌。同学们已经能这么好的诵读出来,现在让我们一起背诵一次。(齐背全文)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诵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三、拓展材料 阅读积累
- 资源准备:跨越式资料城
1、[师引导语:]同学们,刚才王老师只是为你们介绍了北京城的一小部分,你想更多地了解我们的祖国吗?请进入资料城。(学生打开阅读材料49-53页阅读资料城《谜语》、《找北京》、《爱祖国》、《我爱国旗》、《小山村》,如果时间允许继续阅读《青岛一游》、《望洞庭》、《天安门》。
2、[师引导语:]刚才你读了什么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在质疑中走出课堂,延续学习热情。
四、写作练习 读思结合
- 资源准备:跨越式资料城
1、[师引导语:]我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了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与向往,又了解了北京许多地方。把你知道的写下来,推荐给大家好吗?或者你最想去北京看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练习,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激发学生爱北京、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五、课堂小结,下课。
-
丰富情感,寓教于情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作者:董岗中心校 王丽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对首都北京的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利用这种激情,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北京,所以我在适当的时机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北京的风光,拓展阅读,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孩子们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北京的图片,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北京的各景点,之后我又请孩子们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
(二)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教师范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在《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中,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孩子们来说,此时,他们和山里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请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场面读出来,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升华,我抓住时机请大家一起欣赏几幅壮观景象的图片,让他们用“壮观”说一句话。孩子们通过谈自己的感受,切身体会到山里的那个孩子和他们的心愿是一样的想去北京看看。孩子们的情感再次与课文中情感产生共鸣。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诵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此时无声胜有声,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
(三)朗读感悟 升华情感
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安排了一个环节:看谁能把山里孩子的心愿读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在孩子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置身于情感世界,充满了对北京的向往。-
(四)扩展资源,阅读积累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巧妙地加工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素养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两手抓”的方法,先找准课本拓展的切入口,然后再将课本拓展开来,既重视课本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载体,不忽视课本的作用,又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根据每一篇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寻找选择与课本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让教材“活”起来。并将这些补充的资源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注重每堂课的阅读质量。这样就大大拓宽了阅读的层面,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超越,有效而成功地完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阅读的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还在阅读中扩大识字量,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文化、积累了精神,为习作打好基础。在习作中,我准备了三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能根据此任务充分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
-
- 标签:
- 教学
- 一年级
- 阅读
- 孩子们
- 语文
- 肥西赛课
- 董岗中心校
- 学生
- 情感
- 课文
- 导语
- 王丽
- 北京
- 壮观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