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化现象分析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一)不理解整合的内涵————整合观念的异化
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要素之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何克抗教授认为:“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综上所述,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实现整体的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由于种种的原因,出现了许多整合被异化的现象,在观念上主要存在两种误区:
一是盲目夸大其功能,陷入多媒体“凡课必用”的误区。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优质课程竞赛中,每一名参赛教师都会或多或少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有的老师甚至才第一次接触多媒体课件。而且这些课件中大部分都只是把我们的课本、教案、甚至习题等直接复制到了演示屏幕上,根本没有达到实际预想的效果。
二是形式化太严重。仍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作用不大,费时,费钱,费精力,他们最多也只是在公开课或者是竞赛的时候用一用。所以,这些个已经达到标准化配置的设备被大量地闲置,得不到用武之地。
-
(二)不清楚整合的途径方法————整合模式的异化
实践中有人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异化为“实体工具”,其实“技术”是人的活动方式,主要解决“做什么”的策略方法问题。许多的教师由于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储备,因而追赶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在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上产生了困惑,出现了各种异化现象。有的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异化为“CAI”,有的将实施等同于“讲课+放映演示”。其实,他们忽略了先进教学理念的运用,忽略了课堂实际需要与本学科教学的特点等等。
“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当看做是一种教育生产力的革命,它所引起的是整个教育组织形式——整体教学模式的转变。”我国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大量的整合模式以供后来的教师们学习借鉴。例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的探究性模式、专题研究性模式和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张舒予教授提出的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和学科研究型课程模式等等。
-
(三)整合课堂教学低效————课堂效果被异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直接从事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不当,常会出现简单、割裂、捏合等异化现象。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被引入的课堂课件与学习内容不太符合,产生情景异化,未能产生创新教学效果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效果。有的教师甚至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而这些异化了的课堂教学使得课堂产生了“和而不活”的课堂效果。学生们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课件上大量的图片、文字信息上,课堂上跟着看热闹,瞎起哄,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想象和理解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教学整合过程中的人机交流与人人交流的结合。
-
-
- 标签:
- 教师
- 模式
- 教授
- 整合模式
- 整合内涵
- 异化现象
- 课堂
- 信息技术
- 课程整合
- 整合
- 效果
- 课程
- 异化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