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乡愁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课程信息

    授课老师: 徐立红

    所在学校:石景山北方工业大学附中

    点评人:贺昉

    • 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旅居台湾的诗人余光中以时间的推移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出了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本节课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 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第一学段“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第四学段“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针对新课标的要求、跨越式课题的核心思想和初三学生的特点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创设情景,体现诗歌的诗意氛围。即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利用简练、形象、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点拨学生启发他们思考。其次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教给学生学习和书写诗歌的方法:即从“音韵”、“意象”和“情感”三方面着手品味诗歌的美,又尝试着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写诗表达情感。

    •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准确朗读课文。

    走进余光中,能够说出其主要的经历和代表作。

     

    过程与方法

    揣摩作者的情感,运用朗读的技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复咀嚼品味,结合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描绘的意境来赏析诗歌。

    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怀。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乡愁情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走近余光中,产生阅读其诗歌散文的兴趣。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九年级学生对于诗歌的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朗读的技巧,能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但对于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将“反复咀嚼品味,结合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描绘的意境来赏析文章”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本节课采用了诵读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朗读、品味、归纳、仿写等方法,学习诗歌,感悟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本节课还采用了FLASH诵读、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 资源准备
    •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教材

    •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网络单机版课件

    • 学生阅读材料

    请从下列诗中找出相应的意象,并思考作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钢琴演奏会

    音乐有一支神妙的手,

    比母亲的还要温柔。

    它轻轻,轻轻地抚摸你的头发。

    使你感动得泪下。

     

    哭吧!一切一切寂寞的孤儿,

    埋在她怀里默泣!

    每一个痛苦而彷徨的灵魂,

    都会受它的爱惜。

    (1954)《心情篇》

     

    别香港

    如果离别是一把快刀

    青锋一闪而过

    就将我剖了吧,剖

    剖成两段呼痛的断藕

    一段,叫从此

    叫从前

    断不了的一条丝在中间

    就牵成渺渺的水平线

    一头牵着你的山

    一头牵着我的眼

    一头牵着你的楼

    一头牵着我的愁

    《风情篇》

     

    秋天

    我的心是一张淡黄的枯叶,

    在生命的秋天瑟瑟地颤抖;

    任阵阵的秋风日夜地摇撼,

    他依旧紧紧的抱住枝头。

     

    我要等到那最早的白霜,

    染得它血样的一片鲜红,

    然后默默地摘下来送你,

    让你夹在你日记本中。

    (1953)《风情篇》

     

    孤  星

    我是天上的一颗孤星,

    投在你海面一片幽影。

    幽影默默地守住孤星,

    默默地,默默地直到天明。

     

    海上吹起了一阵狂风,

    远空的孤星不曾摇动;

    但星影随海浪渐渐地飘散,

    在浪里渐渐地,渐渐地消溶。

    (1952)《风情篇》

     

    纸  船

    我在长江头

    你在长江尾

    摺一只白色的小纸船

    投给长江水

    我投船时发正黑

    你拾船时头已白

    人恨船来晚

    发恨水流快

    你拾船时头一白

    《友情篇》

     

     

    • 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

    师说感受:听着悠悠的思乡曲,我是不禁想起屈原《九章·涉江》中的诗句“鸟飞返故乡,狐首必首丘”鸟兽都依恋自己的故乡,何况是人呢?想想有多少海外赤子,无论是天涯海角,总有一根用爱心编织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就是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感悟作者思乡情结,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技巧。

    学生活动:看“主页”1   ,倾听,体会,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朗读体会音韵美,初步感知的情感

    教师活动1:播放朗读,请学生倾听,并请2-3名学生谈感受。

    学生活动1:倾听朗读,并说感受。

    教师活动2:仅仅是听读,我们就感受到了作者淡淡的忧伤、浓浓的乡愁,那么作者到底是何许人呢?

    (1)请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作者有关资料介绍给同学。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补充。

    学生活动2: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作者情况。看“走进作者”网页,倾听教师的归纳补充

    教师活动3:我们了解了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将自己幻化成诗人朗读这首诗。指导 倾听

    学生活动3:朗读,阐释朗读体验。

     

    三、咀嚼品味词句,感受语言美意境美,深入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诗人是如何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复习:意象: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

    师:请同学们细读诗歌,划出这首诗的意象,描绘意境、思考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如何表达自己的乡愁?

    指导点拨 提示抓住词语、修辞手法  板书

    学生活动:(1)回忆什么是意象。(2) 细读诗歌划出意象、描绘意境,思考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如何表达乡愁的?

     

    四、托物言志,真情抒写

    教师活动1:上面的分析,我们体会到借助意象,精选词语可以将抽象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余光中先生的另外几首诗,感受诗人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技巧。

    分发材料

    学生活动1:阅读余光中的另外几首诗,感受诗人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技巧。并说一说:诗人借助“ ”表达“ ”情感。

    教师活动2:经过学习老师相信:我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毕业,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甚至父母到异地求学,你如何表达这种难舍的情怀呢?

    学生活动2:确定要抒发的情感,选择意象,真情抒写。诵读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初步感受了作者的乡愁情结,其实作者这种郁积在心中的情结,不仅体现在这首《乡愁》中,还体现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如在他的一首《当我死时》诗人就这样写道:“……”而他的一首“乡愁四韵”更让无数的游子,听之动容,思之心切。下面我们就一起倾听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感受那牵动无数游子的思乡情结。

    学生活动:倾听、感受游子的思乡情结

     

    六、作业

    教师活动:1、搜集余光中的作品,走进诗人。

                       2、完善自己的抒写。

    学生活动:搜集、抒写

    • 专家点评

    本单元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一组诗歌,他们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阅读者要关注诗中包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诗歌的创作讲究一种意境,同理诗歌教学也应该追求一种诗意的氛围。为此,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其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引导学生探究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时,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让学生倾听、谈感受为学生营造乡愁气氛。然后播放《乡愁》MP3,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再通过名家范读、个别读、齐读的反复比较中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其二是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用简练、形象、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点拨学生启发他们思考。在引导学生探究体会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时,老师通过“诗人是如何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划出诗歌的意象,并思考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如何表达自己的乡愁情结的?”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品味,借助联想、想象来启发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象,描绘诗歌所勾勒的意境。如抓住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感受诗作以小见大的写法。再如学生抓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感受诗人小时候,渴望见到他的母亲;长大以后,思念美丽的新娘;后来,怀念逝去的母亲;而现在,隔海远望思念祖国。引导学生认识层层递进由个人愁上升为家国愁的写作手法,深入感受作者凝聚在心中的浓浓思乡情结。

    另外,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即从“音韵”、“意象”和“情感”三方面着手品味诗歌的美,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为经线贯穿始终,以诵读品味为纬线引导学生感悟赏析。

    此外,诗歌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同样需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相关的拓展迁移。老师一方面结合诗人余光中特定的身份,将余光中个人的乡愁之感扩大到台湾同胞的“乡愁情结”,从而引导学生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诗人的感情。另一方面当学生体会到借助意象,精选词语可以将抽象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时,再适时引导学生阅读余光中先生的另外几首诗,感受诗人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技巧。然后通过仿写,让学习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将知识目标内化,实现当堂迁移。

     点评人:课题组 贺昉

    • 标签:
    • 活动
    • 基础教育跨越式
    • 作者
    • 诗歌
    • 表达
    • 乡愁
    • 小学语文
    • 教学设计方案
    • 学生
    • 诗人
    • 感受
    • 情感
    • 意象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