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心亭看雪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课程信息

    授课老师:林峰

    所在学校:北京市昌平四中

    点评人:吴娟

    • 教材分析
    • 课名:《湖心亭看雪》,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1课时。
    • 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 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 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 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

    •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 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 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平时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 教学策略
    • 文言文教学,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课上要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省时高效在拓展部分让学生了解掌握。

    •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理解本文融叙事与写景、抒情为一炉的特点。

    •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 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 资源准备
    • 多媒体网络教室

    •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

    •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 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西湖的诗句?

    学生:回忆关于西湖的诗句,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教师导入:这些诗句都展现了西湖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温暖,他笔下的西湖就鲜妍明媚;诗人心中有爱,他笔下的西湖就温婉动人。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冷寂,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明代作家张岱的内心,和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由描写西湖的诗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下悬疑,引发学生对张岱其人其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欣赏西湖雪后美景。

    教师:请浏览网页“作者简介”、“美丽景色”两部分,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 :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的不幸身世和国恨家仇、提取关键信息。

    浏览网页“美丽景色”部分,欣赏西湖雪后美丽、凄清的画面。

    教师:通过阅读作者简介,你对张岱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活动:简要提取关键信息。

    教师强调:作者为明朝的遗民,明亡后他披发入山,寄情山水。张岱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身世,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欣赏景色图片,丰富内心想像。对下面课文的学习、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2、读课文

    ⑴学生听范读。

    教师: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以读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小组合作,梳理文意

    ⑴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⑵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提出质疑,其他小组如果能够解决就予以帮助解答。如果都不能解决,大家讨论、教师予以明确。

    ⑶ 学生代表翻译,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 ,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思考与探究

    1、设置悬疑

    教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看谁能把它找出来。

    学生:前文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还有一童子。并不是一个人。

    教师:那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再来齐读一遍,请同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出张岱的个性特征。

    学生回答:“痴”字。

    教师活动:痴是什么意思?

    学生:痴迷------

    教师明确:“痴”指极度迷恋某种事物,行为举止不同常人。所以,我们说张岱是奇人。

    教师活动:张岱的“痴”表现在那些地方?从文本中找依据。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痴”主要表现在选择那样奇特的时间独去看雪。)

    设计意图: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作者简介”中对作者了解,和对文本的阅读、翻译,很容易发现这个全文的文眼“痴”。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从文本中找到张岱“痴”的依据。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理清了行文思路。

    2、理解课文,品味语言,了解白描手法

    教师:正因为张岱在这样奇特的时间去看雪,他才看到了奇妙的景色。请在文中勾画出写景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这些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活动:在书中划出写景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将两句子分别作分析。

    学生分析:⑴前一句 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全景空旷,纯净,沉寂

    ⑵后一句作者选择四处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教师提示:我们注意一下数量词的精妙使用。

    学生分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师提示:注意此段作者虚实并用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总结:这些语句的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境界全出。

    设计意图: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语言。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了解写作手法白描。

    设计意图:补充知识点,利用网页拓展内容,学生省时高效把这种基本的写作手法弄清楚。

    3、深入探究,解答悬疑

    教师: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看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可是却有了一番意外奇遇。我们看看在这奇景之中,又有着怎样的奇遇?

    学生回答: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教师:这既出乎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诧异,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不说自己超凡脱俗,却让客人发此感慨。足见张岱用笔的老到精妙。西湖巧遇知音,惺惺相惜,可作者处理的却相当简单:问而不答姓氏,作别没有约后会之期。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三人都是痴人,所以他们都一反俗态。相聚、分别一切随缘吧。/ 张岱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他只愿融入自然中,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教师小结: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根本就不是失误,那是因为在张岱的眼中无人能与他为伍,无人能分享他的情趣,也无人能分担他的痛苦。他是孤独而落寞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结合作者身世理解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内心,走进张岱的情感世界。欣赏他的文章,理解了他遗世独立。

    四、课文小结

     教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奇行、奇景、奇遇走进了张岱这位奇人之内心。本文以叙事为线索,写景为重点,抒情为灵魂。(无论叙事还是写景最终是为抒情。)抒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怀恋,和高雅脱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展示ppt。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内容,完成板书:奇人----奇景----奇遇----奇情,总结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五、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文学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啊,他们寄情于山水,派遣愁绪,在曼妙的自然山水间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其实抑郁不得志的又何止张岱一人。我们回顾一下柳宗元的《江雪》。试与本文与比较。(教师提示: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比较)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能够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水平。

    • 专家点评

    文言文是中国悠久文化积淀下来的珍宝,是悠久文明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悠远时空的再现。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最强音,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开展文言文的教学,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让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再放异彩的最佳选择。北京市昌平四中的林峰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优势,在“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语文文言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湖心亭看雪》这一案例就是其中的一个。该案例具有一下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可以为文言文教学的实施提供借鉴。

    一、文言古韵学习氛围的创设。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西湖的诗句,并将相关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使学生从学习之初就进入了古色古香的文言学习氛围,这一做法也充分显现了该教师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环境便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与特点,提供的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充分的铺垫,灵活安排的拓展阅读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点睛之笔。《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把作者的情感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情感背景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极为陌生。如何把学生带到作品中去、透过文字让学生了解作者、走进作者、与作者进行情感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些是教学上的难点。林峰老师考虑到这一因素,为学生准备了背景材料,并在课文学习前拓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充足的铺垫。在课文处理过程中,对“白描手法”这一描写手法作为一项文学常识安排学生拓展阅读,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了这一手法,同时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本身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合作共享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文意的疏通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文言表达的积累过程,因此这不仅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林峰老师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实施,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常规行为进行了很好地培养,同时注重让学生积累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正是林峰老师平时有心用心、扎实认真,所以才会有一年多以后,课堂上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不再需老师花费太多“笔墨”,而是由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即可顺利、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提出不同层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逐渐引向深入。以“作者自相矛盾的错误”为抓手,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出作者乃是一“奇人”;“奇人”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看了一场不同意境的雪,并将此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下来,此雪景却为“奇景”;在此景此行下,作者又意外地遇到了知音,这不能不说是场“奇遇”。此“三奇”,学生可通过老师的引导从课文的文本中概括出来,更重要的是,老师没有停留在课文内容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从而落在最后的“奇情”上。

    五、对比阅读的安排,让学生再次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江雪》与《湖心亭看雪》都是以“雪”为写作内容的作品,二者之间有情感上的共同之处,也有写法与思绪上的不同点,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这两篇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区分出了二者的不同,让学生在意味十足中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文字的美丽。

    六、以诗句入境、以诗的对比结束教学,首尾呼应,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总体而言,在实施文言文的教学中,林峰老师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的培养,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与意境渲染方面的作用,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常规行为习惯养成等过程性细节的处理,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品析、积累与回味,大大提高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 标签:
    • 学生
    • 作者
    • 教师
    • 手法
    • 教案设计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