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学生的远处和未来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看到学生的远处和未来

    看到学生的远处和未来

    案例背景:

    小马,男,15岁,初一学生,与父亲、母亲、奶奶一起生活。刚上初二时学习成绩属于下游,课堂上几乎看不到他举手,经常脑袋走神,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活动游离在讨论之外,作业经常少做或不做,自习课经常故意大声喧哗以引起学生注意,经常撒谎,班级集体活动不积极参与,属于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的类型。

    诊断分析:

    一、对学生的表象分析:

    1、家庭因素。小马是家中的独子,而且是家族中的唯一男孩,自小由奶奶带大,对其百般宠惯和溺爱。父亲在外打工无时间和孩子交流,更谈不上教育。母亲在家务农,由于奶奶护短,当妈妈对其进行管教时,他就用沉默对抗。奶奶不仅护短,而且还经常偷偷给孙子零花钱。过多的零用钱使他有了大手大脚、爱请客、爱摆阔的习惯。整个家族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的身上,他承受的压力很大,形成了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胆子大、任性,曾经在五年级时由邻居家孩子带到网吧上网数天,家人知情后对其教育并看管才断了上网的念头。别人不敢做的他敢背着父母做,做事不考虑后果。有时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3、青少年心理因素。精力充沛,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

    二、对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1、意志薄弱。小马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认真上课。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对其他任何班级事务同样漠不关心,认为班级、同学与他无关。

    2、心理疲劳。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萎靡不振,做事懒散无力,没有一个15岁学生应该具有的那种飞扬的神采。

    3、精神消沉。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整天昏昏噩噩,消极混世,颓废。没有信念、抱负,不考虑自己的理想、前途,得过且过。

    心理辅导及教育过程:

    1、重情感交流,消除心理隔阂第一次交流是因为他课间与同学疯打闹,与他在走廊谈了他这样做对自身及对班级的影响,谈话的结果是,沉默许久的他满口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因此谈话算是圆满结束。第二次交流是科代表说他没完成作业。当时与他达成协议:语文英语必须完成,数学可以选择自己会做的题,每天可以少做。可是没几天,违纪、不写作业的老毛病重犯。于是走廊上、校园内经常会有我和他的影子,我对他常关注,常谈话,但稍不关注他又滑到起点。

    2、借家长之力,改掉不良习惯对小马的教育一直没有很大的起色,我想到借助家长的力量对其进行教育、监管。请家长到校一起探讨对小马的有效家教方式。我建议父母应该利用周末时间带他出去游玩,一起玩乐,一起交流玩乐时的感受,让他逐渐变成一个能与家长沟通的孩子,首先解决家长无法与孩子沟通的难题。在谈到如何纠正他的不良学习习惯及爱花零用钱时父母有些无奈,尤其是零用钱,母亲因碍于婆婆的阻挠而无力进行正常的家庭教育(婆婆已接近80岁),一个劲的拜托我在学校多管教。不管如何家长的作用还是有些效果的,此后小马的头型由原来的“火焰头”变成了小平头,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大有好转。

    3、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习热情我将小马的情况给每个任课老师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老师们常关注他,对他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表扬。在数学课上,我经常会设计梯度较小的题给他做,让他慢慢找到尝试成功的快乐,收获愉悦,找回自信。渐渐地,课堂上看到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把手举得越来越高了。

    4、用小组互助,培养集体荣誉感班级中的8个小组是互相竞争的,各个学科的学习情况都会在小组考核中体现。小马几次给小组扣分,无形中就有压力,(与他交流时他说很在乎小组的考核,也想给小组加分)我安排他与组长同桌,并告诉组长要经常帮助他,督促他。对小组的考核,我有个小组和谐加分。小组讨论时,若有同学不参与发言,是不给加分的。前几次因他不发言小组一直没有加分,后来他开始发言了,看到因为他的参与给小组加分,他很骄傲。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找回了他缺失已久的集体荣誉感。此后,我所看到的是,小马变得比以前懂事了,开始想方设法给小组找加分的机会了,经常会主动站起来问问题了,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得更好了。我期待着他慢慢成长。

    从心理辅导和教育过程引发的几点思考: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因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都是可变化发展的。如果我们用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来看学生,就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所以,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就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决不能把学生理解为一成不变的东西。

    2、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很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便可进入一个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时期。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科知识点上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每一个细节,捕捉教育时机,关注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及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关注学生协作精神、意志品质及良好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好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而要育好人,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既拥有健壮的体魄、广博的学识,又拥有健康、青春、阳光、向上的心理!

    • 标签:
    • 初一
    • 违反课外纪律行为
    • 欺骗行为
    • 执拗型问题
    • 学习态度问题
    • 注意力问题
    • 完整家庭
    • 溺爱型教养方式
    • 被忽视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