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与总结-20170720-徐木子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余胜泉教授---移动时代的教与学
上午余胜泉教授讲授移动时代的教与学,将移动学习分为三代进程来介绍。从知识传递到认知的建构再到情境认知,这是移动学习的整个发展。在第一代移动学习中,知识的传递主要是以行为主义的方式把移动设备作为主导,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连接来进行知识的灌输跟强化,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并不能掌控移动设备,对知识进行意义构建;而第二代移动学习则是以认知建构为主要基础给予学生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将学习者作为过程的主导,于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的框架里面,鼓励学习者发现原理建构知识框架,基于认知建构主义的移动学习主要是给予问题的学习、探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第三代的时候更加强调的是情境认知,认为学习是与学习者生存的周遭环境密不可分的,需要根据学习者所在的情境将知识放在日常环境中学习,这种基于情境的移动学习或者基于场景提供创意服务是移动学习的最终发展趋势。基于情境的移动学习,是感知环境信息,人的活动与生活环境相互构建的体现。
同时,余教授还提到一点。虽然移动学习一直在不断进步与发展,逐渐迈向第三代发展趋势,但是前两代的移动学习不会被完全淘汰,它们同样被应用于现代移动技术中的一部分,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发展的趋向会越来越符合学习者的需要跟社会素质时代的进步,但是旧原理仍会以新形式继续出现在生活和学习中。这一点是很值得肯定的。
在现代的生活中,移动技术的出现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携性和资源共享的丰富性使得以往教师的地位受到了质疑。在上午的课程环节中,一位同学也向余教授提出了疑问---现在网络平台和移动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那么教师会被淘汰吗?余教授讲到,教师知识的讲授和学生作业的练习必然会被互联网所取代,但是教师的角色在逐渐发生改变,他们向着更多起到教育人文素质、情感、社会生活知识等方面的育人方向转变。我不尽赞同,教师的机械功能虽然会被技术取代,但是作为一些更高层次的教育尤其是上升到心灵素养的教育,只能由人来完成,机器和技术是无法替代的。所以角色的改变将会大大减少教师的负担,同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教师授课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
王琦学长的学习元平台
学习元这个概念可以说对于我这个知识小白来讲非常新颖非常前沿。这是我第一接触这个词。我只能用我自己大概的理解去阐述,学习元就是碎片化的知识单元,它包含文字、图片等各种简单形式内容的学习知识,相当于一个学习小模块,这只能是我浅显粗略的理解。当我看见它的定义“一种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我自己简单的认知已经不能够理解它深层次的含义,也非常希望在这一周的时间能够通过更多的学习加深对此理解,全面的认识这个新颖的概念。
学习元平台在学长给我们简单介绍后有了大致的初步的了解。这是一个很具有实用性的资源分享和学习平台。利用了学习元这个概念将里面的知识进行三种层级的划分:学习元---知识群---知识云。一开始对于这三个具体概念和功能都是模糊的,但是使用起来以后发现这是三个相互关联逐步递增的学习单元。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学习元,对其进行资源的构建和知识的阐述,上传以后其他用户还可以对这个学习元进行编辑让其更加完善,并且起到不断更新进化知识内容的作用,同时编辑以后可以将新学习元与就学习元对比,观看知识的进步历程。可是在师兄给我们讲述的过程中我也有些许疑问。如果作为学习平台进入课程,当权威人士或者老师已经将完整的学习单元建构出来,内容编排合理,那么那些非专业的用户或者学习者他们愿意去改变原有的知识内容吗?也就是说他们只用学习就够了,为什么要对自己本来就不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修改?当一个群体对同一个知识内容进行多次修改的情况下,审核员是以什么样的审核标准进行审核的呢 ?就算审核通过,又如何能保证整个知识单元内容的有序性和统一性?而且每次都要审核员审核真的太麻烦。不过这种层次性的学习单元真的非常具有实用性,学习元建构以后上传到知识群中,知识群可以分享到知识云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资源分享。其实这个平台里面学长介绍了许多应用功能和应用群体,但是我没有太理解具体是怎样操作的,我仅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的问题,多半估计是因为还没有深入了解,还是比较希望哥哥姐姐们能进行实际操作更多的介绍一下,如何具体针对某一群体进行某种学习应用。
以上是我今天对于课程感想的总结,还有许多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学习,希望接下来几天更认真的去了解~
-
-
- 标签:
- 总结
- 20170720-
- 木子
- 反思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