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6.3上午郭绍青教授主题报告、马宁副教授专题报告会议纪要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主题报告与专题报告会议纪要
会议时间:2017年6月3日 8:30-10:00
会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
主持人:吴娟副教授
参与人员:教育部领导、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北师大跨越式课题组全体成员及全国各课题区领导及一线老师代表
主题词:教师专业发展 网络研修 大数据 个性化培训
会议内容:
-
一、主题报告
(一)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能力发展迭代模型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的郭绍青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从最初的迷茫阶段、准备阶段、模仿阶段到积累发展阶段、熟练期和现在的创新阶段,历经风雨,尤其是在国培计划的背景下,收获了很多经验。接着阐述了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当前实施的各级各类培训存在各种弊端,按需施训的问题突出,要真正做到按需施训,需要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对教师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需要明确教师学习特征合理规划培训活动,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短期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平台支持的远程培训、系统的专家引领等方式,通过设计基于案例的情景学习、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达到教师需求。提出在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应教师的学习特征,设计充分调动教师内驱力,激发教师学习动机的活动,使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活动能够与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教师知识学习与教学技能的融合发展。接着提出教师学习与发展的三个路径,即资源支持下的自主学习、自组织学习、有组织的学习与实践。
郭绍青教授做“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能力发展迭代模型研究”主题报告
结合现有培训的弊端和教师的现实需求,郭教授提出了网络时代的混合研修迭代模型,分为三个循环:循环一由准备阶段与研修阶段二个阶段的所有活动构成,是进行系统培训总体设计与实施的结构,是宏循环递进的过程。循环二由主题任务、学习共同体活动、校本教研与教学实践三个环节构成,它构成了一个中循环。循环三由学习共同体活动、校本教研与教学实践二个环节构成一个微循环,是对具体子任务的深入交互与研修实践的过程,是学习知识向能力迁移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在国家推进优质均衡的当下显的越来越重要,提升培训效果,确实促进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升教育质量,是教师培训者追求的目标。网络研修、混合培训是教师培训改革发展的出路。最后郭绍青教授解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
(二)提问环节
参会教师代表现场提问
问题一:有的区域有专家指导,但有很多区域没有专家亲临指导,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就落在了信息技术老师身上,这种境况如何解决?
解答:首先学校校长重视度不够;其次,教师培训往往会安排年轻教师参加,年轻教师无话语权,回到学校汇报时会被有话语权的教师反对,所以类似的培训工作应该落实到像科研组长等有话语权的教师身上。最后,如何让老师们接收了新的理念就能在课堂上应用自如,这涉及到多种能力的迁移问题,明天我会讲这部分内容,网络学习空间如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实现学习生态系统的重构。
问题二:我对您的网络教研迭代模型很感兴趣,迭代模型中间的子步骤如何搭建,有何理论依据呢?例如研究翻转课堂等大问题,那细节化的问题例如提问环节如何落实呢?如何让零散的活动更系统?
解答:该类问题都是在具体操作层面提到的,在大问题底下如何分割。例如做一次“翻转课堂”培训,首先明确翻转课堂是一种理念,知识可以在课前、课外学习,南国农老先生在世的时候说过“我终于看到了,技术真的可以对课堂产生影响”。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认知?仅仅是提供微课吗?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细致的拆分,例如如何分层设计、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那对于优秀生如何让其能“吃饱”呢?这就引发第二轮思考。如何将现有的班级教学进行重组,第一步的设计,先从翻转课堂细化,任务一:理解翻转课堂理念任务二:翻转课堂的障碍是什么任务三:解决了这些具体问题之后才是方法。接下来我们可以私下详细交流。
问题三: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问进行分类?
解答:首先应该明确提问的功能。教师为何提问学生?可以掌握学习进度、监控学习结果。提问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设计半封闭问题,劣构问题、探究性问题,而不是类似“1+1=2”的问题,这样才能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交流、分析、辩论,促进知识的内化,引发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可以从知识深化、能力养成、教学环节有效开展等多维度进行问题设计。
-
二、专题报告
基于大数据的教师适应性培训
马宁副教授从大数据的视角阐述了教师适应性培训,从教师信息生态的角度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教师工学矛盾突出,难以实施面对面集中培训,以及培训需求的不尽相同等问题,进而衍生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适应性的学习,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好地帮助我们通过依托实证科学,走进每一位学习者的真实情况,分析微观、个体的学习者与学习状况。
马宁副教授做“基于大数据的教师适应性培训”专题报告
接下来,马宁副教授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内容与服务推荐、用户界面等四个阶段性环节阐述了适应性培训的模型建构方式,并重点讲述了学习者个性化数据采集中学习风格的两种基本理论架构,并以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为例,通过18个维度的数据来说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最后,马宁副教授分享了不同角度下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推进大数据下的教师适应性培训的研究,第一个是基于教学制品诊断的教师个性化培训,主要通过诊断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找出问题症结,有针对性的设计或推荐培训活动,实质性地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设计的问题;第二个是教师个性化培训中同伴互助对效果的影响研究,主要加入同伴互助的一些活动,包括同伴诊断和同伴学习,并通过组间研究设计,发现实验组教师的参与度和教学设计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教师;第三个是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师微培训,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微培训为主流的非正式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为进一步探讨以不同形式(随机列表&知识地图)呈现的微课的效果影响研究,最终发现,随机列表组的学习路径与课程给出的微课顺序相似,呈线性结构;而知识地图呈现的知识间联系与整体框架,会影响学习者的微课选择倾向。同时,知识地图的推荐功能也影响着学习者的微课学习顺序。因此,知识点之间的意义关系对学习路径选择有显著影响;第四个是基于知识图谱协同建构的教师微培训,以“语文课堂常见问题”主题为例,通过三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教师列举常见问题点、第二阶段:培训者辅助教师建立资源、第三阶段:协作学习资源,最终发现教师实践性知识有了明显的增长。尾声,马宁副教授热情招募在场对“以基于问题式学习为主的混合式教学研修”主题感兴趣的教师一起参与其中。
会场发言稿:
会议记录:刘婉丽、曾宪雯
拍照提供:于健民
纪要审核:曾宪雯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2017.6.3
- 教授
- 上午
- 主题
- 报告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