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晓华—中小学微课应用研究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中小学微课应用研究
【摘要】Web2.0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速、高效。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的“微软件”似乎向人们宣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微时代”。目前,微课的应用还没有像微博、微信那么广泛,存在着推广、质量、教师能力、学生能力、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旨在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微课在中小学的应用。
【关键字】微课;微课建设;教学应用
-
1.引言
在去年的年度汉字评选中,“微”字脱颖而出。“微”生活360度无死角地充斥在我们周围,“微博”改变着阅读方式,“微信”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微小说”、“微电影”丰富了多姿多彩的娱乐形式……“微时代”的来临,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微课”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教育界关注的目光。
不同的研究者对微课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的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所指微课为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 他还用“非常 5+1”来形容微课框架,“1”是5-8分钟的微视频,以此视频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5”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2] “5”部分既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成完整的课堂,也可以单个拆分出来使用,从而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以其“实”、“小”、“精”、“活”的特点从佛山席卷全国,被广大教研人员所实践,尤其是一线教师们制作了许多精彩的微课视频。那么,它的应用情况到底如何呢?
-
2.中小学微课现状述评
微课发端于佛山,但并不止于佛山。2012年12月28日,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将6000多个网络视频课程向海内外观众免费开放。客户端中包括的微课内容,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工作、生活,涵盖基础教育、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医疗保健、商科法律、科普知识、生活艺术、中华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人文、农业科技、林业科技等领域, [3] 能够满足大众学习的各种需求,从而将微课普及到了社会大众的各个阶层。下面就从相关的微课比赛及微课目前的建设状况两方面来具体介绍一下微课在中小学中的应用。
2.1 微课比赛及其标准
2010年11月,佛山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地市级中小学优秀微课资源征集评审大赛,首次提出了微课/微课程的概念,受到了众多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股引领全国的“佛山微课”现象。在总结前两届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初佛山已启动了第三届微课大赛。而佛山的微课热也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从2012年秋季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先后有15个省市的各级教师积极参与到比赛中。以下是佛山微课大赛(表1) [4]及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表2) [5]的评价标准(截取部分),由评价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微课的质量及应用的效果,制定的标准越高,制作的微课也就越好,应用到课程中也就越有效。
表 1 佛山微课大赛评价标准
指标项目 评价期望标准 课堂教学效果
(30分)
学科教学特色鲜明,能达成学科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教学过程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
教师基本素养
(15分)
教师形象大方、得体、自然;
教师表达能力强;
教师课堂驾驶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魅力。
教学视频质量
(10分)
图像稳定,色彩正常;声音清晰,声话同步;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自然;
视频要有片头,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信息;主要教学内容和环节有字幕提示或说明;
视频时间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配套教学资源
(10分)
有本节课或该课例片段配套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配套资源要便于其它教师学习、借鉴交流和研究使用。
表 2 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说明 作品规范
(15分)结构完整(5)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作品必须包含微课视频,还应该包括在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辅助扩展资料(可选):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等,以便于其他用户借鉴与使用。
技术规范(5)
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无杂音)、声音与画面同步;
微教案要围绕所选主题进行设计,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微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与层次性,设计合理难度等级的主观、客观习题;
微课件设计要形象直观、层次分明;简单明了,教学辅助效果好;
微反思应在微课拍摄制作完毕后进行观摩和分析、力求客观真实、有理有据、富有启发性。语言规范(5)
语言标注,声音洪亮、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感染力 。
教学效果
(40分)形式新颖(10)
构思新颖,教学方法富有创意,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教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其他类;录制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用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
趣味性强(10)
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目标达成(20)
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网络评价
(15分)网上评审(15)
参赛作品发布后受到欢迎,点击率高、人气旺,用户评价好,作者能积极与用户互动。根据线上的点击量、投票数量、收藏数量、分享数量、讨论热度等综合评价。
由这两个评价标准可以看出,相比佛山的微课标准,全国的标准制定得更细致、更全面,尤其在具体的评价指标的阐述上。两者对教学效果的指标说明有出入,佛山的标准更注重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否能够真正让学生比传统课堂更加轻松地学到知识,而全国的标准似乎基本都是对微课教学手段的评价,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反应,这对微课的有效应用是不利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多关注学生是有必要的。但是它有一个特色评价——网络评价,微课通过在网络上展播,让许许多多的人关注到它,人气越旺,也就说明这节微课越有效,越成功。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就促进了微课的应用。佛山的标准还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要求,不管是微课还是传统课堂,教师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奠定了整节课的基调,如果教师缺乏这样的指导能力,岂不是误人子弟?而在全国的标准中却未提到,这也算是全国标准的不足之处吧。
2.2 微课建设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 (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同年12月完成了第一批优质课例资源的导入和功能完善。为进一步升级网站的功能和性能,更好地实现送优质资源下乡,增强名优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2011年2月起在佛山、中山、肇庆、韶关等12个地市中开展用户体验活动。 [6]目前“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已导入1000多节优质课例,成为全省名优课例资源的汇集中心和传播基地,并通过网络把优秀名师的课例传送到欠发达地区。
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其中特别强调课例视频建设要逐步向精品化、微型化发展,要求征集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目前微课的建设基本还是集中在广东省,其他省市还未开始大量建设,主要还是源于微课的出生地在佛山,对微课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的各类人员以及相关的资源也都集中在广东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就是说,微课要有效应用,还是得在广东省先推广。
2.3 微课应用
微课从提出概念到现在,只有两三年左右,时间很短,学术成果较少,无论是微课的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都极度缺乏,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地建设,但是似乎真正应用到学校教学中的极少,原因为何?
2.3.1 认知度低,覆盖范围低
虽说通过微课比赛,在一定程度上使一线教师们了解了微课,并参与到微课的建设中,但还是有大部分的教师对微课一无所知,就更别谈应用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家长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目前许多家长和学生也都不了解微课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都无法获取到微课学习的途径,还如何用呢?
2.3.2 建设质量不高,教师精力有限
微课不像资源包随便堆砌,它注重视频的整合性,对交互性也有很高要求,还要有相应的链接等等。某个教师很难做成高质量的微课,因为教师个人包括设计、上课,牵涉到拍摄、制作、上报以及审核等一系列工作,如果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做,很难把每部分都做好,即使做好了也肯定会影响原来正常的教学及生活,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
2.3.3 学生自主性及理解力不够
微课这样一种教学的新形式,授课对象还是传统的学生,教学效果直接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关,这种自学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并不会因为反复播放、调节视频的快慢来得到缓解,即使微课做得再精彩,学生不理解还是不理解,反而使学生的课程学习脱节,微课也就得不到很好地应用。
2.3.4 缺乏有效评价机制
微课在应用过程中,还是沿用原来的评价机制,或者就是没有进行及时地评价,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没有热情去应用它,最多就只会敷衍了事。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评价也就应相应的发生变化,用不适合的评价方式去评价,怎能体现出学习效果呢?
-
3.有效促进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微课的应用也应加速跟上,建设了不用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授课,微课的应用并不是盲目地应用,必须针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的应用才是有效地应用。
3.1 推广
目前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基本都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由市教育局到各区教育局,再到各个学校和教师,教师与学生接受微课基本都是被动的,单向的。就像被动接受某个新事物,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抵触情绪,那么,用不好微课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就得打破这个僵局,行政推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推送等多种形式让教师、学生及家长了解微课以及微课中一些好的课例,将用户群快速扩大。当微课普及到一定程度,也就会相应地促进它的应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微课有效应用的进一步扩大。
3.2 学校及教师
学校不管是政策上还是经济上都应当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微课大赛,当然,参赛不是目的,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为了使教师更好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学校在改革初期可以为教师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从而使教师可以专注于微课的设计、上课等与教学相关的工作,不用担心技术方面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心里负担、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应用微课的积极性。之前制作微课时一些教师会找信息技术教师帮忙,但是基本都是无偿的,即使得奖了,功劳也没有他的一份,对信息技术教师很不公平,制作时难免不会太认真,微课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但现在通过学校安排,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专门的技术人员,地位提升了,也就更有动力去做好微课了。
教师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是微课的教学设计,时间缩短了,也就需要教师对所授内容有着更加深刻地理解,能够把握住真正的重难点,所有的重点解析必须达到精炼化,而不是纯碎的简单化,详细地描述每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可以仔细理解以及应用。其次,在讲授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该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语句,迅速切入正题,将主要的教学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可以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为枯燥的讲授增加活力。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评价及反思,由于微课时间短,不可能在课中还穿插进评价,打断学生的思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从而通过这些反馈来更新微课内容,精益求精。能够做到这些,才是真正保证了微课的质量,好的微课,有谁不想去用呢?
3.3 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了。对那些理解能力强、自主性强的学生,只要为他提供优秀的微课课例就行了,或者他自己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自己所需的课程教学;对于理解能力强、自主性弱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就尤为重要,在他学习微课中出现开小差,或者完全不去学的时候,要及时地提醒,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强迫,可以以一些小奖励来刺激他,促使他主动地去学;对于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就需要适当地降低微课授课内容的难度,以少量多次的形式逐步帮助他理解,但这也需要教师有更多地耐心来进行教学。
-
4.结语
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大多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科学指导和合理的设计。还要警惕一窝蜂上微课项目,避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本报记者 龙镇. 微课来了打破传统课堂的框框[N]. 广东科技报,2013-02-01005.
[3]本报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李宇红. 微课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N]. 广东科技报,2013-01-18007.
[4]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在线报送与点播系统[EB/OL].http://hudong.fsjy.net/.
[5]教育部发布“微课”评审新标准[EB/OL]. http://www.cnweike.cn/?c=main&a=newsdetail&id=6.
[6]汇聚名优资源 给力“资源下乡”[EB/OL]. http://zyxx.edugd.cn/web/loadWebPage.do?5719_260401_220977_4, 2013-6-28.
-
-
- 标签:
- 请在
- 修改
- 应用研究
- 输入
- 中小学
- 段落
- 微课
- 标题
- 内容
- 默认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