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达学校李丽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包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 教材编组说明

    本组教材包含精读课文《白杨》,略读课文《葵花之最》和课外阅读课文《古井》《落花生》《桃花心木》,共五篇文章。

    《白杨》是现代作家袁鹰的佳作,全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文章以白杨树喻边疆建设者,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尽职尽责、坚强无畏的高尚情怀。《葵花之最》讲述的是解放军战士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愿望,在昆仑山上种下向日葵。即使环境恶劣,向日葵依然绽放。文章借向日葵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上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品质。《古井》《落花生》《桃花心木》三篇课外阅读文章则通过对古井、落花生以及桃花心木的生长的介绍,表达了对无私奉献、不图虚名、默默无闻等精神品质的赞美。

    学生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了解和感受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事物所蕴含的优秀品质,进而对他们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这五篇文章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将其整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一表达方式。使学生明白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于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式的理解,真正做到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所描述事物的特点,以及与人的品格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体会借物喻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并掌握文章中语言(对话)、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对于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进而逐步尝试运用于日常的写作当中。

    • 精读课文

     

    白杨

    袁鹰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孩子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略读课文

    葵花之最

                                                                                   毕淑敏

    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

    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清香。那是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儿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笨脚的胖姑娘。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子,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我们每个人抢了一把,一尝,竟是生的。葵花子中埋着一封信:

    "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们……"

    信是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发出的。

    我们趴在地图上找。晤,湛江,好远!那里是亚热带,一个很热的地方。

    孩子们请求解放军叔叔们,把他们精心挑选出的葵花种子,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我们把手中的葵花籽放回布袋。那清香,是阳光、土地和绿色植物的芬芳。

    昆仑山咆哮的暴风雷,伴随着我们进行讨论。

    为什么只写给解放军叔叔?边防线上也有解放军阿姨呀?!

    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么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这根本不可能!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

    我们都默不做声了,只听见屋外风在嘶鸣。

    大家决定由我给孩子们回一封信,就说葵花籽是解放军阿姨们收到的,只是这里很冷很冷……

    昆仑山的"夏天"到了。

    信早已写好,却终于没有发出。我们大着胆子,把葵花籽种在院子里。

    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种子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起来。

    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然而,我们高兴得太早了。不知道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

    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它并不是最强壮的,也许因为旁边有一块大石头。受到启发,我们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了一圈不透风的篱笆。

    现在,我们每天都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里面养着活蹦乱跳的小生灵。

    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的生命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发出了钮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雷,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早晨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扑向葵花。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向日葵却凝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在冰雕玉琢的莹白之中,保持着凄清的翠绿。叶片傲然舒展,像一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那花盘只有5分钱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像一块光滑的表蒙子;刚分孽出的葵花籽还未成熟,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氓灭的星。葵花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个方柱形的冰晶。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 课外阅读

    古井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我们家的邻居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的;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似的。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书。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两位老人多次表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
      “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呀。”老两口带着歉意说。
      “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落 花 生

    许地山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年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咐附这节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妹妹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

    桃 花 心 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下载
    • 标签:
    • 学校
    • doc
    • 五年级上册
    • 语文
    • 教材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