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昌小学徐琴语文回声第二科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课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回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


    《回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概述:

    教材分析: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小时候,很喜欢钻到空房子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然后就能听到回声;在享受那令人莫名而兴奋的空谷回响的同时,总有一股好奇劲儿:“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得到的回答更加令人兴奋而莫名:“你是谁—谁—谁──谁在学我说话—话—话──”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读悟结合,观看动画演示,小组交流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创设情境,指导读出不同的人物语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对话,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出人物语气,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回声的道理,读懂第五自然段青蛙妈妈说的话。

    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

    2.由于借班上课,师生之间非常陌生,学生有一定胆怯心理。

    教学策略

    1.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童话,理解故事。

    2.多种形式朗读,在读中发现回声现象,理解回声原理。先指导学生看图,进入故事情境,在情境中读出人物语气。如小青蛙说“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是对桥洞下美景的赞美,引导学生看图,听老师语言描述,感受小青蛙的快乐和赞美。最后设计分角色朗读,戴上青蛙头饰,配上欢快的音乐,师生合作演读课文,在演读中再次感受童话的趣味,营造童话的情境。

    3.先由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播放动画演示回声的道理,再请学生互相交流,最后指名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板书。动画的演示直观清楚,互相交流则让学生明白了文中句段的意思。

    4.利用阅读教材拓展深化回声知识,通过主题写话更深入内化课文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与环境:

    1.电子白板教室,自制PPT课件。

    2. 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和实验所用的阅读材料。

    课前准备:

    搜集回声知识,有条件的到自然中体会回声。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字写字和学习第一自然段的任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读完《回声》,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两只青蛙)是啊,青蛙妈妈要带着小青蛙出门游玩,他们来到了哪里?(出示第一自然段图和文字。)

    2.这里可真漂亮,小青蛙迫不及待地想跳下去玩,可是妈妈说玩之前先要闯过一道关,必须会读几个词语,小青蛙们,你们能闯过去吗?(指名读词语。)

    3.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词语和句段,帮助学生快速走进课文,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学习新课。

    二.自读理解课文

    1.请打开课本自由读2—5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在桥洞里听到了什么?青蛙妈妈是怎么帮助小青蛙解决疑问的?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有了置身童话世界的感觉。)

    3、读小青蛙的话,感受小青蛙情绪的变化。

    1)小青蛙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是怎么说的呢?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2)这时,小青蛙听到了什么?

    3)听到有人学他说话,小青蛙会——(很奇怪)。出示句子:“你是谁?你在哪?”指名读出疑问的语气。

    4)生生合作演读第二自然段。

    5)桥洞里总有人跟他学话,小青蛙觉得__?(奇怪极了。)

    6)出示小青蛙问妈妈的话,指名读,读好奇怪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小青蛙情绪的变化,同时理解不同的心情读时要用不同的语气。)

    4、青蛙妈妈是怎么帮助小青蛙解决疑问的?

    1)课件演示青蛙妈妈的实验。

    2)学生根据演示边做动作边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看演示、做动作,填动词,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理解水波的变化。)

    理解青蛙妈妈的话,探究回声的奥妙。

    3)谁愿意做青蛙妈妈读读这段话?指导读好亲切的语气。

    4)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演示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并板书。

    5.妈妈真是一位有耐心和方法的好老师。指导朗读妈妈的话。(指名读。)

    6)请学生表演——小青蛙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感受小青蛙高兴的心情。

    三.角色演读课文

    过渡: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吗,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吧。

    同桌分角色互读。

    2.指名上台演读。

    设计意图: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再次体会生动的人物语言和形象,感受童话的趣味。

     

    四.拓展阅读

    1.同学们,回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的同学听过,也许有的同学觉得陌生,在我们这一课的资料城中,有更多关于回声的有趣内容,请大声朗读资料城中《我恨你,我爱你》、《谁可以看戏》《回声的结局》、《生命的反射》、《什么是回声》和《什么是声波》。读完以后告诉大家,你喜欢哪一篇?

    2.反馈。

    设计意图:前两篇阅读短文内容都是关于回声这一自然现象的故事,后四篇中前两篇是有一定寓意的故事,后两篇是说明性质的短文。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读完全部。

    五.拓展写话

    小青蛙想把回声的秘密告诉他的朋友们,于是,第二天,他和另外几只小青蛙一起游到了桥洞下……请你以《小青蛙又来到桥洞下》为题写一段话。

     

    2)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把你的经历写下来告诉大家。

    2.反馈。点评鼓励。

    【设计意图: 设计两个题目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做选择,并能有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完成写话。】

    七.总结

    1.齐读《回声》儿歌。

    2.出示小青蛙的话,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回声知识、热爱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31、回声

     

    碰 碰

     

    水波 ) ) ) ) 河岸 声波 ) ) ) ) 碍物物

     

    ( ( ( ( ( ( ( (

     

    荡回来 返回来

     

     

     

     

     

     

     

     

     

     

     

     

    教学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回声的知识。根据低年级211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前二十分钟,我更多地花时间教学生读懂,后二十分钟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在实施教学后,反思总结如下: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回声这种自然现象的原理还是比较难理解的,但是又不能上成科学课,所以我就从文本中的动词进行切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一、针对课文的童话题材,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复习导入部分,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是青蛙,创设情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去游玩,他们来到了哪里?妈妈要考考小青蛙,小青蛙能过关吗?在情境中复习词语和句子。朗读指导部分,指导学生看图,进入故事情境,在情境中读出人物语气。如小青蛙说“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是对桥洞下美景的赞美,引导学生看图,听老师语言描述,感受小青蛙的快乐和赞美。最后设计分角色朗读,戴上青蛙头饰,配上欢快的音乐,师生合作演读课文,在演读中再次感受童话的趣味,营造童话的情境。

    二、注重学生自读自悟、互相交流能力的培养。这节课,除了后面二十分钟的阅读和写话时间,在进入课文学习时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画,自读自悟。在分角色读课文前,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同座合作朗读。在理解青蛙妈妈的话时,让学生同座交流这段话的意思。整节课,学生自读自悟、互相交流的时间非常充足。

    三、紧紧把握重难点教学。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对话,读出人物语气,难点是理解回声的道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是我贯穿一节课的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安排先由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播放动画演示回声的道理,再请学生互相交流,最后指名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板书。动画的演示直观清楚,互相交流则让学生明白了文中句段的意思。

    当然,每节课都会觉得有一些遗憾和不足,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间比较陌生,学生与我的配合上还不够默契,我的情绪不是非常投入。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 标签:
    • 回声
    • 语文
    • 小学
    • 科室
    • 第二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